南安市英都镇VR全景导览
现阶段,最佳创业项目,无需投资、市场巨大、容易签单、快速赚钱:15153588808/4000191169
走进VR.世界“尽在”眼前. VR时代 未来已来;www.upvr.net全国最大的全景发布平台;全国招商热线:400-098-8667
峰潭漂流为方便游客,峰潭漂流时间从2019.7.20起一天漂二次。第一漂时间为早上10:00开漂,第二漂时间为下午13:30起漂。票价158元,买二送一,10人团含10人,票价90元。望周知,并转群,谢谢!咨询电话:17750084475.0595-86602820
【美文选粹】洪文辉:西峰延寿院听禅作者:洪文辉初秋的一天早上,天朗气清。应释合正禅师之邀,我们一行三人前往西峰延寿院,结善缘,夙善愿。小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延寿院。一路青山绿水,一路鸟语花香,一路欢歌笑语。想着这千年古刹,九塔之光,心向往之。据《泉州府志》载:“延寿院在南安廿七都,建于唐末乾宁间(约895年前后),至元末,因教派争斗,被他派焚毁。”相传,西峰延寿院规模宏大,有数十名僧侣,为南安一大古刹。北宋年间,永春岵山嵩僧陈普足(封号昭应,即清水祖师)曾游历延寿院。他原拟于西峰挂锡修行,后因嫌山上有女人出入,不够清净,转而至安溪蓬莱另建清水岩。延寿院自焚毁后,仅存遗迹。2015年夏,西峰延寿院奠基复建。我与释合正法师有过一面之缘。那是2015年初冬时节的一天早上,英都道朴居士陪着一位禅师到我店里。经介绍,我才知道,禅师法号释合正,现是西峰延寿院住持,正在参与延寿院重建工程,希望我能为西峰延寿院写点文字。临走时,合正法师还送给我一个出家人专用挎包。遗憾的是,几年下来,我写过几篇关于家乡的随笔刊发报上,但涉及西峰延寿院的文字不多。而今,西峰延寿院大雄宝殿已落成开光,信众日多,香火兴旺。“九塔”之“海会塔”傲然耸立于九塔珊瑚山岭上。我一直想着找个时间到西峰延寿院礼佛参拜。但因忙于生计,一搁再搁。直至今日,幸蒙合正法师邀约,便欣然成行,此乃因缘。(摄影:洪宗文)车至延寿院,迎面是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映入眼帘。入殿焚香,虔诚礼佛一番,顿觉心旷神怡。伫立大雄宝殿台阶上,眺望翁山大地,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南岭逶迤,青山如黛,巍巍天马山层峦叠翠,上出重霄。山下沃野良田,高楼林立,蓝蓝的英溪源远流长。风声、水声、松涛声在耳畔悠扬,仿佛天竺梵音那般美妙动听,令人陶醉。九塔之光浮现崇山峻岭,瑞蔼山川,紫气祥光。回眸大雄宝殿,安然坐落于鹄顶山间,右为狮山,左为珊瑚山,两山相对,犹如青龙、白虎护佑大雄宝殿,布施吉祥。依山而筑的延寿院,好一派“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气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真乃佛门圣地。一壶清茶,一盆葡萄,我们静坐廊道里,聆听释合正法师话禅。法师穿一身出家人粗布衣衫,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端坐椅子上,显得睿智、随和、亲切。他讲清水祖师,叙说西峰延寿院,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入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摄影:洪宗文)据说,清水祖师青少年时期就来到西峰延寿院修行,法号普足。小普足善根福德深厚,深得延寿院众师父喜爱。老方丈见他黝黑文弱,就安排他放牛。小普足每天把牛群赶到狮子山北坡,自己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诵经。他生性沉稳,一坐就是半天。奇怪的是,只要小普足坐定,牛儿就不会乱跑。日久天长,石头竟被印出深深的坐痕。这便是后人口口相传的清水祖师放牛诵经石——仙迹石。(延寿院大雄宝殿。延寿院提供)普足于延寿院修行,情有独钟于狮山顶上一岩石下静坐参禅。岩石下有一形似洗脸盆的砾石坑,感动于普足的善心、善行,竟然于一夜间涌出泉水,为普足提供盥洗用水。而今,这传说中的洗脸盆岩依旧泉水叮咚。普足在延寿院修行多年。学得天文、历法、医道、算学等济世本领。后来,他以山上经常遇见女人出入不清净为由向师父告别。他的两个同门师兄竭力劝阻无果,便说:“普足,你功夫不大,脾气不小。你若能胜过我俩,便可下山。”普足手里拿着一根赶牛棍,随手指着狮山山沟边一块岩石说:“我把这岩石劈开,两位师兄若能把它合拢上,我就留下;若你们不能合拢来,就不要阻我下山”。普足挥起赶牛棍,在空中比划几下,口中念念有词,发力劈下,岩石一分为二。两师兄很是震撼,连忙合力把岩石合拢上来。普足发力再次劈开,几个回合较量,两师兄甘拜下风,遂恭送普足下山。于是,留下狮山北麓涧边那块裂开的岩石,对峙千年,依然故我。故事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西峰延寿院因之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清水祖师与西峰延寿院割舍不断的因缘。普足离开延寿院后,辗转永春等地,继续修行,而后成为安溪清水岩住持。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普足于清水岩坐化。千百年来,清水祖师以其博学、正道弘法、爱国爱家、普渡众生,尊崇道法自然之理,深受信众顶礼膜拜,奉为祖师公。置身延寿院,沐浴佛光,心胸豁然开朗。作别时刻,再话因缘,心静如水。回望九塔宝地,气象万千。 2019年8月12日
洪氏家庙新景观记五世东西轩勋业榜、家训馆作者:洪文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笔者兴致勃勃地来到英都洪氏家庙参观“家训馆”、“先贤勋业榜”,拜读那一篇篇史料翔实,文笔流畅,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家训、名人勋业华章。犹如置身于人文大观园中,饱览古今名人、家乡先贤风采华章,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吮吸诗书之气,心胸豁然开朗。 据介绍,“西轩家训馆”、“东轩先贤勋业榜”由英都洪氏家庙管委会、荣星村民委员会联合创建,于戊戌年冬完成布馆工作,目前已正式向公众开放。家训馆、先贤勋业榜的创办,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古镇英都的又一人文景观。 家训馆以时间为序,精选古今名人家训,并附上家教典型故事。如“诸葛亮诫子书”、“包拯家训”、“洪母课子”、“封君一门家风”、“洪承畴一家”等。馆藏布局合理、图文并茂,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家乡人奔走相告,结伴而行,前往参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四方游客慕名而至,满载而归。 值得一提的是,“家训馆”、“先贤勋业榜”的资料,介绍文章,大都由民俗专家、泉州市文化名家廖榕光先生收集、整理,撰写介绍文章。其执着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家乡文史宝藏,普及民俗文化的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拍手称赞。 我与榕光先生称得上是忘年之交,拜读过他的许多文章,聆听过他的诸多教诲,受益匪浅。榕光先生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文如其人,用在榕光身上,再恰当不过。榕光先生作为中国民俗专家、泉州市文化名家,实至名归。 榕光先生的文章质朴、通俗易懂,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尤为对家乡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撰文推介,义理辨析,见解独到,可读性强,不失为普及家乡文史知识的读物。“家训馆”、“先贤勋业榜”的介绍文章,大多由榕光先生撰写。他在《洪母课子》一文中写道:“傅氏知书达理,俭朴持家,教子有方。由于丈夫体弱多病,傅氏撑持门户,不但雇人耕种,使田亩不至荒芜,还在家做豆干,以帮助维持生计。长子洪承畴童年在溪益馆读书,但因家庭困难,11岁时不得不辍学,每日早起帮母亲做豆干,并挑到英墟埔叫卖。辍学其间,傅氏每天晚上都挤出时间,点油灯教承畴读诗书,从不间断。傅氏3个儿子都学有所成。洪承畴成为一代名相、开清重臣”。读来真实、可信,深受启发与教育。“傅氏课子”成为家乡人的榜样。 在《洪承畴一家》一文中,他讲了洪承畴一家重教兴学的故事:承畴一生戎马倥偬,但不妨碍他严于家教。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清顺治年间进士,官授太常寺正卿。洪承畴逝世后世袭轻车都尉,他将朝廷封给洪承畴的位于崇门外的私宅贡献给皇城办义学,这就是清代顺天府有名的“金台书院”,康熙皇帝亲笔题匾:广育群才。洪承畴的裔孙洪永清还将洪承畴在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59号的洪承畴建的宗祠无偿捐献出来,创办北平私立崇实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崇实小学收归公办,宗祠也就成为公产了。洪承畴一家世代重教兴学的善举,感人至深,激励家乡人重教兴学,培育英才。 走进东轩,注目“先贤勋业榜”,细读那一篇篇铭记着先贤励志有为、建功立业的华章,恍惚时光倒流,回到他们当年创业的时代,为他们鼓与呼。榕光先生在《谦斋公舍身保家奠定翁山基业》一文中写道:“翁山洪氏开英始祖四代单传,至第四世洪冠才(逝世后谥号谦斋公,俗称“四世祖”),才生有3个儿子,长子洪晋生未结婚就逝世了,留下二儿子洪观生、三儿子洪宗生传代。也就是说,翁山洪氏传至第五代,才有了兄弟2支,洪观生号谨独,是五世东轩之祖,洪宗生号居易,是五世西轩之祖。至第六世,东轩支分8房,西轩支分4房,东西轩共12房传代。从此,瓜瓞绵绵,始有今日海内外翁山洪氏子孙30万人之盛”。榕光先生在文中还讲述了一段“四世祖沉黄河”的悲壮故事。其对四世祖人生的叙写栩栩如生,评价恰如其分,读来虽有些许心情沉重之感,却也感奋不已。笔者作为四世祖后人,读罢此文,不禁心生敬仰、感恩戴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情感。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着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洪氏家庙家训馆、先贤勋业榜,正是基于家庭、家族传承、价值观、美德传统教育理念而创建,尽管史料有待充实,作品仍需精益求精,但其立足点在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随着家训馆、先贤勋业榜的日臻完善,必将成为家乡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千年古镇,进士之乡,名相故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今日翁山,已然扬起“海滨邹鲁”雄风,昂首挺进于时代发展大道上,续写辉煌。洪氏家庙,走近你,我们就走进心灵的故乡。 2019年2月5日
《游望都阁》洪炳焕摄~~~~~~~~~~~~~~~~~~~~~~~~~~~~~~~~~~~~~~~~~~~~~~~~~~~~~~~~~~~~~~~~~~~~~~~~~~~~~~~~~~~~~~~~~《日落西山》洪宗洲摄~~~~~~~~~~~~~~~~~~~~~~~~~~~~~~~~~~~~~~~~~~~~~~~~~~~~~~~~~~~~~~~~~~~~~~~~~~~~~~~~~~~~~~~《月落西山》洪宗洲摄~~~~~~~~~~~~~~~~~~~~~~~~~~~~~~~~~~~~~~~~~~~~~~~~~~~~~~~~~~~~~~~~~~~~~~~~~~~~~~~~~~~~~~~吴尚源写意望都阁~~~~~~~~~~~~~~~~~~~~~~~~~~~~~~~~~~~~~~~~~~~~~~~~~~~~~~~~~~~~~~~~~~~~~~~~~~~~~~~~~~~~~~~~~《少霞游阁》洪宗洲摄《雨后的春光》洪宗洲摄《疑是仙女入凡来》洪宗洲摄《对影成仨》洪宗洲摄《天烛》洪宗洲摄
《星空之下》洪宗洲摄《雄狮守护》洪宗洲摄《阁楼幻影》洪宗洲摄《翁山神韵》洪宗洲摄《狮子山掠影》洪炳焕摄《观云听涛》叶文超摄《观云听泉》洪延森摄《直入苍穹》洪宗文摄
英都小学二三事洪文辉 我在英都小学先后渡过了6年的学习生活时光。至今回想起来,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越是想把它忘却,越发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我就读时的英都小学,建筑布局呈“国”字型展开,廊道四通八达,中间庭院宽阔。庭院里有一株高大的杨桃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正中间朝南的“洪氏宗祠”为学校办公厅,北面有座2层楼房,楼板是杉木结构,为教学、居住两用。楼上西边架着一口大铜钟,“噹、噹、噹”的钟声悠扬悦耳,响彻翁山大地,是英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钟声。东西两边是教室,窗明几净,环境清幽。学校主体建筑西边,有一座“一”字型的瓦房教室,坐北朝南,我们都称之为“新教室”。前面有一片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叶飘落,一地金黄,煞是好看。柿树林东边,有学校厨房,是师生用餐场所。学校东面有个百米跑道大操场。既是学校运动场,也是英都大小集会、群众运动的公共场所。同时,又是英东、龙江等周边村民往返英墟埔的交通要道。大操场南边,清澈的新圳渠水长年累月哗哗流淌,为师生提供天然盥洗用水。菁菁校园,古朴雅致,是我们求知的乐园。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时常被一个词义、一道计算题折腾得苦不堪言。有时,连一个数字也写不好。记得有一回,午间作业,我看见班长手写印刷体“4”字,写得真好。自己也就模仿着写,可写了好几次都没能写好,就自惭形秽起来,不知不觉间竟落泪了。如今,想起这事,很是羡慕班长的书写能力,也很以为自己当年的心理承受力着实不强。 我读3年级的时候,举国上下掀起学习“红宝书”、跳“忠”字舞热潮。上下学途中,我时常被“红卫兵”小将拦住背诵毛主席语录。有时背不出来,就得罚站。为了不被罚站,我努力地背诵毛主席语录。时至今日,我还能把许许多多的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因之,我很感谢当年学校的“红卫兵”小将们。 那时候,每逢集会,学校经常举行歌舞比赛。有一次,校长卓振芳登台表演“样板戏”片段。别看他身材不高,脸庞黝黑。却精神抖擞,身手不凡。他载歌载舞,忘情投入,赢得一片喝彩声。遗憾的是最后一个跳跃动作趔趄一下,险些跌倒,引来一阵惊慌与笑声。本想,校长会发脾气。然而,他挺优雅地站在台前向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不无歉意地说:“见笑了,请多包涵”。卓校长的坦诚,让我很是佩服、崇敬。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的小学时代,虽说没能好好读书,却也收获了无穷的喜悦。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喂鸡、养鸭、放牛样样做得得心应手;跳绳、打球、游泳、过虎关、打陀螺、爬树、荡秋千成为我们的最爱,春游、秋游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没有早读,没有晚自修,没有升学压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背着书包上学去,这就是我们快乐的小学时光。 我们的小学老师都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王振仙、洪和鸣、白慧瑛、洪土山、洪瑞荣、陈淑瑛、张运福......一个个可钦可敬的恩师,以其榜样力量影响着我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的小学时代,聆听了许多动人的教学故事,深受教益。记得是我上4年级的时候,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班上有位女生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正在上课的陈淑瑛老师走出教室,拉起那女生的手说:“小菊,进教室吧。今早应该是你妈妈睡迟了,耽误了你。以后,让你妈妈早点起床做饭,就不会迟到了。”从此,小菊再也没有迟到过。 陈老师的教育很有人情味,课也讲得很好,再调皮的学生也会被感化。后来,为人师的我,深受陈老师的影响,对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少跟学生发脾气。 我读毕业班时的语文老师洪土山,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语文课。有一次,他讲中国汉字结构,讲述中国人起名的艺术。中国汉字同音字多,一个姓名写法多样。但姓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符号”,应讲究名字的含义,不能随意。他以自己的名字为例分析。“土山”写成土删、土珊、土三等都可以。但相比之下,“土”与“山”结合为名,意为由土堆起来的山丘,意义明确。而土删、土珊、土三就没啥意思了。 这个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展现了土山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授课艺术。至今回想起这教学情景,我对土山老师依旧肃然起敬。 英都小学,是我求学的摇篮。这儿红砖、石墙、瓦房、祖祠、楼阁古色古香,庭院宽敞明亮;这儿古木参天,绿荫如盖,鸟语花香。置身其间读书、嬉戏、其乐融融。走进办公厅,看老师们备课、批改作业、喝茶、攀谈的情景,倍感和谐与温馨。 最难忘怀的是学校庭院里那株高大的杨桃树,每当杨桃成熟时,我们时常伫立树下仰望,看着那挂满枝头的杨桃,心里头涌起一阵阵甜蜜。可我们从没动过偷摘杨桃的念头。因为,这株杨桃树在我们心里,俨然是我们校园的风水宝树,谁也不敢轻易地损害她。 英都小学大操场见证着英都曾经的历史沧桑。其西边有个大看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年复一年,上演过人世间的喜剧、闹剧,放映过无数场露天电影,表演过各种各样的“社戏”、“样板戏”,无数的男女老少登过台跳起“忠”字舞。英都小学大操场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青年的美丽时光,是我曾经的精神家园。 当年,我经常到英都小学大操场看露天电影。每每看完电影,我都会和伙伴们一起花上几分钱吃上一碗凉粉,或者吃碗豆花,或者吃块油煎饼,或者吃碗面茶。总之,英都的特色小吃丰富多彩,花上5分、1角钱便能一饱口福。所以,我很期待露天电影,很享受这犹如鲁迅先生笔下于乡下看“社戏”的味儿。我清楚地记得,我最后一次到英都小学大操场看露天电影,是1977年冬参加高考前几天,一连看了两个夜场。时至今日,依然留恋。 时过境迁。而今,百年老校英都小学已然旧貌换新颜。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学校。巍峨、壮观的教学楼、办公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温馨的师生住宅小区,塑胶跑道大操场,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流连忘返于花园般的校园,我感慨万千,激情涌动心头。美哉,英都小学;壮哉,师生同奏时代乐章。 走进英都小学,感动于家乡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心潮澎湃,思绪飞扬。眼前便浮现起当年求学的一幕幕,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心里不由得怅然若失起来。我想,当年翻建英都小学时,若能留下一座标志性建筑,抑或留下那株杨桃树多好。可惜,“此情可待成追忆”。蓦然回首,心向往之。不为别的,只因我爱英都小学。(图片提供者:洪宗洲 洪双生~~~~~~~~~~~~~~~~~~~~~~~~~~~~~~~~~~~~~~~~~~~~~~~~~~~~~~~~~~~~~~~~~~作 者 简 介洪文辉南安人,中学高级教师,泉州市作协会员,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教育学文摘》、《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示范课应给练习辅导课一席之地》等教学论文引起较大反响,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业内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引用。2019年9月12日 ------洪金买转载-------
英溪——我的母亲河作者:洪文辉我的家乡有条名闻遐迩的河流——英溪。她源自南安最西端与安溪、同安交界处的深山密林,自西而东蜿蜒几十里,横贯古镇英都,汇入西溪,融入晋江。清澈、甘甜的英溪水哺育着一代代英溪儿女,是家乡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小时候,听奶奶讲母亲河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源远流长的母亲河上游有个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素月孤舟”。据说,明末清初朝廷重臣、家乡名人洪承畴之弟洪承畯因不屑于其兄仕清,立下“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誓言,在英溪上游一段夹岸绿树掩映、藤蔓缠绕、溪流充沛、和缓的河段,造了一艘大木舟为居家处所,自得水上人家之乐。也许是洪承畯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天地,夹岸绿树、紫藤长势迅猛,遮天蔽日,碧溪、月色、孤舟,别有洞天。作为书法家,喜做“明清隐人”的洪承畯感于时世、身世沧桑,在溪流中一块露出水面二尺余高的大石头上亲笔书写“素月孤舟”四个苍劲俊逸、如行云流水的大字,浓缩了一段传奇历史故事,成为英溪一处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每当我徘徊于“素月孤舟”,遥想家乡先贤气贯长虹的精神气概,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至于他们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对我这家乡人而言,膜拜之余,更多的是对母亲河心生的敬畏与依恋。英溪中游的古渡码头遗址——董林渡,见证着英溪古老内河航运的历史。古时候,家乡依托九曲十八弯的英溪,以驳船航运,直通泉州港。在家乡“昭惠庙”每年正月初九的“拔拔灯”民俗活动中,那状似纤夫拉船的“灯龙”长阵再现了古老英溪行船人逆水行舟、艰难拼搏的劳动情景,映现着古老英溪内河航运的原始风貌,闪烁着泉州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原生态的历史光芒。紧邻董林渡的“待驾桥”,是封建王朝时代家乡名宦、乡绅迎候朝廷达官贵人,接送官府文书的驿站。古往今来,无数起起落落、悲欢离合,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在这儿演绎,亦真亦幻,向世人展现着家乡浑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曾经的辉煌历史。“待驾桥”更因为清初皇室郡主嫁入英都洪门,为洪承畴孙媳妇而留下的足迹成为家乡人心目中的圣地。迷人的英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儿时的我常与伙伴们在英溪戏水、捉鱼,在溪岸密林里捉迷藏、玩游戏;盛夏时节,我们呼朋引伴,在母亲河的怀抱中畅游。回想起那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时过境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溪上游兴建了坂头水库。英溪的水流量少了,溪门变得窄了、堵了,河床开始裸露,加之过度垦荒、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母亲河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变得面目全非。记得是1997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所引发的洪水灾难,冲垮了桥梁,摧毁了溪滨人家,淹毁了英溪两岸大片良田,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水灾过后,当地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英溪展开过小规模局部的疏堵,但那仅是解一时之塞而已。长年在外谋生的我,偶尔回家乡,目睹母亲河日渐干瘪,呈现百孔千疮的模样,不禁感伤落泪。近日,我回家乡,惊奇地发现英溪里有几部机械铲车、挖掘机正在忙碌地清理河道,英溪两岸的危险地段也在筑堤砌石护坡。放眼母亲河,已然变得平坦、宽敞、明净起来,溪水仿佛突然间涨高了,在冬日阳光照耀下,波光滟潋,生机蓬勃。亲近英溪,我终于明白:自从实施、落实河长制以来,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英溪展开全面整治。同时,大力开展爱河用河护河宣传活动,把英溪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并在重点河段,河边显眼地方设置英溪河流管理告示牌,以公示的形式接受老百姓监督。今日英溪,几经疏浚、整治,大部分河段已经用石头、混凝土砌起护河坡。河堤上新铺的水泥路宽敞、明亮。溪流两岸芳草鲜美,绿树成荫。漫步英溪河滨路,鸟语花香,情为景生,景由心造,处处是景,赏心悦目。注目英溪,清波荡漾,青山倒映碧水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眺望英溪两岸,青山绿水,沃野良田,高楼林立,屋舍俨然,百姓安居乐业,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山水英溪迷人景观已然成型,成为村民休闲、纳凉、散步的好去处。千年英溪焕发青春的容貌。英溪,我的母亲河,你既有光耀史册的“素月孤舟”、董林古渡,也不乏“洪葆原枕漱处”、“风动石”、“倒吊山”这般亦虚亦实,叫人迷恋的神奇传说。追寻你曾经走过的历史足迹,七岩八院,洪氏家庙,水沟馆,溪益学馆……一个个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象征,一个个声名远扬的人文景观,让我肃然起敬。英溪,我的母亲河,你是我憧憬的精神地理家园。假如能巧用你天然的地理条件,建成英溪两岸花园般的新农村,让英溪再现昔日轻舟荡漾的美丽时光,我一定会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驾一叶扁舟,徜徉“素月孤舟”,探访董林古渡,任思绪飞扬,奔向美好的明天。
石泉院作者 洪文辉石泉院是历史上著名的翁山“七岩八院”之一。位于天马山东麓,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历千年沧桑,曾经两度兴废。(石泉院全景)依山而筑的石泉院,背西向东,有正殿、两庑、两厢建筑,供奉祖师佛像。康熙十六年被安溪山寇焚毁。之后,东四房乡贤洪宝基主持重建,恢复旧貌。清朝博学洪世泽赋诗:“彩萝萦涧石,泉声四壁寒。缓步听泉上,讶然十亩宽”。赞其环境清幽,景色迷人。当年洪宝基主持重建石泉院后,为寺院购置了一些田产,其收入用于寺院日常经费,并招盟设馔。后来,寺院住持用田产收入施予众生,每年中秋节于石泉院宴请东四房族裔70岁以上老翁和当年登科儒士,俗称“吃檀越”,彰显敬老尊贤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土地改革,寺田收归国有,僧侣相继还俗。后来,石泉院被作为生产大队的山林专业队队址。时逢盛世,国泰民安。英都东四房有识之士聚会商议重建石泉院,公推乡贤洪本炎先生总董其事,筹建石狮祠、石泉院,修缮鲤鱼墓工程。面对这艰难又庞大的三项工程,洪本炎并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扛起重任。自1999年春开始,前后数年,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洪本炎先生,一边奔忙于石狮祠、石泉院、鲤鱼墓工地,一边走南闯北募集建设资金,一边协调建筑的各项事宜,亲力亲为,其艰辛一言难以表述。(洪本炎)洪本炎先生说:“重建石泉院等工程,困难重重。但想着这些工程是继往开来,光宗耀祖,弘扬洪氏家族文化,传承家族文脉的善事,我责无旁贷。为此,我不惜面子,不怕得罪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全心全意努力做事,任劳任怨,为家族争光。在工程最繁忙的时候,时常忙到晚上七点后才回家吃晚饭。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我自掏腰包做盘缠,不向公家要工资。为家乡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我无怨无悔。”重建后的石泉院规模扩大,占地近30亩,工程总耗资近8百万元,先后建成观音殿、檀越祠、寿星楼、放生池、山门、钟鼓楼、观音立佛雕像等工程,总建筑面积近3千平方米。同时,还配套修筑3条从大新、石山通往石泉院的水泥路。而今,石泉院再现“檐际列诸峰,秋来霁更翠。况复岭上云,天末分远眥”美景,已然成为英都一处集礼佛、行善、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景点,四面八方的善信、游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岂止斋僧参佛地,分明揽胜旅游区”。此联镌刻于山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泉院的独特景观。朋友们,当你流连忘返于石泉院风景区,沉醉于“夕阳凭晚眺,秋色正苍然。山中半轮月,林外万家烟”的名山胜水之中,怡然自得于山水之乐时,你是否想到,这儿凝聚着无数乡贤、善信的心血与汗水,铭记着洪本炎先生的责任与担当,呈现着英都儿女的气魄。2001年中秋节,洪本炎先生个人出资在石泉院举办“翁山洪氏东四房中秋节敬老宴”,这是石泉院重建后举办的第一届“中秋敬老宴”。宴请族中70岁以上老寿星368人,加上各界嘉宾、宗亲代表共500人。英都镇党委书记到会祝贺,称这是传承了三百多年前文化福利意义重大的善事。为了恢复这一有深远文化意义的敬老活动,洪本炎虚心向耆老洪开波、洪应钦请教,恢复祭祖礼仪,并为寿星们集体拜寿。2009年,石泉院“中秋敬老宴”成功申报了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此同时,他还倡建“石狮祠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但凡东四房族中考上本一、本二的高考学子,均能获得一笔奖学金。在洪本炎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石泉院”年复一年地举办“中秋敬老宴”。敬老尊贤,蔚然成风。现在规模不断扩大,赴宴的老寿星已增至800多人。(翁山洪氏东四房中秋节敬老宴)石泉院古有“吃檀越”之善宴,今有“中秋敬老宴”之美誉。如果说,古之洪宝基开了“石泉院”中秋“檀越宴”之先河。那么,今之洪本炎则是传承、光大“石泉院”“中秋敬老宴”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善举,引发了英都镇各村纷纷效仿,于中秋节、重阳节期间举办敬老活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世事沧桑,古往今来,石泉院佛光普照。无数的因缘际会,源于躬亲力行,成就善心、善行结善果。2019年4月24日 -----作者 洪文辉----- 2019年9月12日 ---- 洪金买转载----
“望都阁”畅想《云海仙踪》洪宗洲摄文:洪文辉图:洪宗洲 黄云华 洪伟财 康荣清 洪宗文 洪炳焕 叶文超 洪延森 “望都阁”座落于南安英都镇紫山西麓狮子山上,以其登高揽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乐而声名远扬,成为英都一处极具文化品味的标志性观光景点。 丁酉年间,泉州市文化名家、英都乡贤洪宗洲先生感动于家乡英都浑厚的文化沉淀、名山胜水,独资建造了“望都阁”。此地崇山峻岭、树木蓊郁,百草丰茂,山花烂漫,山间清流激湍,实乃登山游玩,瞭望英都的风水宝地。《笔架山之魅》洪宗文摄《观翁山风云》洪宗文摄 驻足“望都阁”,“金英”美景一览无余。山明水秀、碧野良田、高楼林立,迷人的英溪仿佛蓝蓝的缎带飘动在翁山大地上。巍巍翁山,宛若世外桃源。文人学者、名流雅士、凡夫俗子,慕名而至。或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或独来独往,登临揽胜。既可聆听管弦之音,也可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得狮山之紫气,夙善缘之愿景,满载而归。 “望都阁”说不上雄伟壮观,但她温婉、雅致,如同苏州园林里一座亭台轩榭那般惹人喜爱。依山而筑的“望都阁”傲然独立,雄峙狮子山,背靠巍峨雄伟的大紫山,面向辽阔的翁山大地。其大气让无数亭台轩榭为之逊色。置身“望都阁”,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让人赏心悦目,喜不自禁。望都阁畅想曲》黄云华摄走进“望都阁”,迎面“一石三狮”映入眼帘。那三尊硕大的天然石狮,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般地蹲卧于“望都阁”身边,守望一方,凝眸八方来客,布施吉祥,奉祝福音;那傲然挺拔于巨狮身旁的青松,仿佛黄山迎客松现身狮子山,迎来送往每一位游客,使人眼前一亮,留下美丽的倩影;廊桥、亭子里那些古往今来的名家诗词、墨宝,一幅幅镌刻华章,犹如神来之笔,琳琅满目,文采飞扬,让人流连往返。氤氲于“古竹岩前狮子亭”诗书气息里,思绪奔涌,心在飞翔。品读何锦龙先生笔下“望都阁匾心捧起,环廊诗题梦剪裁。素月恒怀乡绪在,孤舟惟渡馆歌来”之诗语,心胸豁然开朗。仰望苍穹,天朗气清,白云悠悠;远望英山,祥云漂浮,让人浮想联翩。 清晨,踏足“望都阁”,眺望英都,晨光中的翁山大地尽收眼底。满目胜景,气象万千。“洪氏家庙”恰似“飞凤落洋”,朝气蓬勃。英水汤汤,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掬。清波荡漾、明如鉴镜,三山倒影碧水中,鸥鹭飞翔,诗情画意,浑然天成,美不胜收。《望都阁夜色》洪伟财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邀上三五好友,欢聚“望都阁”,看翁山大地,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祥和安康;英溪两岸,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畅想着渔歌互答的情景,徜徉于古镇大街小巷,此乐何极;遥想当年英溪董林古渡码头盛景,想着从洪承畴身后走出的16个进士、65个举人、63个贡生、570个秀才,膜拜之情油然而生。 尤为明月当空,置身“望都阁”,把酒临风,举杯邀月,对影成三景。三杯两盏淡酒,天南海北一番。酒酣耳热之际,心里头满满是“雁引愁云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之情,恍然置身于云端仙境,沉醉不知归。《阁楼仙踪》康荣清摄 朝晖夕阴,斗转星移。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翁山,古有“七岩八院”之人文景观,但那更多的是源于宗教信仰而起。今之“望都阁”则呈现着文化人的自信与创意,成就翁山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古镇崛起,谱写时代新篇。 你来,我来,大家一齐来。登临狮子山,怡然自得于山水间,相聚“望都阁”,饱览翁山胜景,畅想前世今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望曲水潆洄云藏古室,仰琼林映带福庇雄都”,风景这边独好。 【本文刊登于2018年8月20日泉州晚报】
泉州峰潭农业生态项目泉州峰潭农业生态项目坐落于闽南三角洲,泉州南安西部的英都镇。英都是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福建省百强乡镇,知名乡镇和卫生乡镇,也是清朝开国重臣洪承畴的故乡。英都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被誉为南安的“粮仓”,美誉“金英”。泉州峰潭农业生态项目由泉州峰潭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项目于二〇一七年五月立项,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动工建设。该项目与西峰延寿院相得益彰,建成后将成为美丽英都的两张烫金名片。项目目前开发面积有100多亩,总投资约1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第一期投资大约2000万元,已建成漂流河道、蓄水拦坝、水上乐园、游泳池以及服务中心和餐饮中心等配套项目,计划在二〇一八年八、九月份试运营。漂流的总长度超2公里,闽南地区最陡的垂直落差让您充分体验惊险刺激的水上乐趣;水上乐园游泳池的占地面积约五亩,分为成人泳池和儿童游泳池,成人泳池按标准50×25米泳道建设;餐饮中心的面积超1000平方米,配套后厨超200平方米,外设九个包厢,可同时接待60多桌的大型婚宴或会议接待的举办,包厢内配置卡拉OK;服务中心主要的功能是客户服务中心及售票处、超市。项目总体规划图二期和三期的规划建设内容包括玻璃栈道修建,石岩洞观光,碰碰车体验,真人CS野战基地建设,情人谷幽会天堂,古老水车园还原,配套宾馆、小木屋建设,各种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水果、花卉的种植销售,林业开发、家禽养殖,农家生活的体验天地等等项目。我们秉承服务三农、建设新时代农村的原则,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客户最佳体验为服务宗旨,铸就峰潭农业生态的协调发展,诚招天下客的到来,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生态,品尝绿色无污染的天然食品,让儿童天真游玩、让成年人回忆童年农村的美好时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水江水不如峰潭绿水。 炎炎夏日何处去,峰潭漂流欢迎您! 泉州峰潭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 2018年7月28日
下三落祖厝重建记 作者;洪清文 ~~~~~~ 祖厝旧貌~~~~~~摄影:洪金买 摄影:洪金买 下三落祖厝重建记 作者;洪清文 下三落祖厝系翁山东轩三房十六世動斋公昭团(1723-1775)于清乾隆年间 所建,乃皇宫起大厝,三落两护,座巽向乾兼已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祖厝已近三百年历史,历经沧桑,陈旧不堪。时逢盛世,合族繁荣、,族裔 贤达倡议重建。于二O一 三年正月初一举行捐资仪式并成立下三落祖厝筹建委员会,推举洪桂林为主任,洪清文为副主任、洪礼全、周添财、洪礼兴、洪明冬 、洪福安、洪金买、洪诗民、周添福为委员、洪发明为财务组长 。合族同心协力、共襄盛举。重建工程择吉于二O一三年正月廿八破土 动工、腊月竣エ。计耗资人民币210万元。同年十二月廿三日举行下三落祖厝落成 典礼。自勤斋公创业以来,我族丁、財两旺,海内外裔孙已达430人之众,英才辈出,现有硕士5人、学士25人、高级教授1人、处级干部1人。 祖厝重光,敦宗睦族。惟冀后昆瓜瓞绵长,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再创辉煌!是为记。 下三落祖厝重建委员会 岁序癸已年仲冬 立
奋进中英都简介作者;洪文辉 我的家乡英都古称英山、翁山,地处南安市西部,面积85.8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万7千多人。明清时期,就以“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之人文荟萃名闻遐迩。而今,勤劳、勇敢、智慧的英都儿女,在改革开放滚滚春潮中,勇立潮头,做大做强水暖、阀门产业,各行各业呈现出万马奔腾的发展势头。素有“金英”美誉的翁山,经济腾飞,蒸蒸日上,名扬大江南北。 英都自古以来就是个“柴山水源好”的风水宝地,号称“粮仓”,农业经济发达。早在宋代时期,伴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驰名泉郡的英山优质丝绸“翁绢”,成为泉州港出口的主要商品,远销海外。英溪为泉郡内河航运驿渡之一,董林溪埔码头成为内河航运码头。当年,英都的粮食、薪炭、丝绸、茶叶等大宗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从董林码头装船,沿英溪、西溪航运到泉州销售。古镇翁山,物阜民丰。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民不聊生。英都的农业、手工业停滞不前,曾经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生产日渐式微,直至消失,董林古渡荒废。曾经的鱼米之乡,养不起英都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英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修水利,开荒造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封山育林,种茶种果,发展中、小学教育。村村办小学,扩建南安三中,兴建英都医院,引进医学人才,为英都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保健条件。 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英都成就了多个可载入史册的伟业。新建英墟街,繁荣集贸市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墟街头建成英都影剧院,成为英都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1959年,全国扫盲工作现场会在英都影剧院召开,这是英都有史以来的文化盛事。开挖水渠“新圳”,引来英溪水,自西而东蜿蜒数公里,横贯英溪南岸,灌溉万亩良田,为渠边人家送来盥洗用水。1972年坂头水库建成,1974年,梯级发电站一、二、三级电站竣工发电,1978年底,四级电站设备安装发电。坂头水库库容935万立方米,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420千瓦。坂头水库及梯级电站的建成,为南安区域输送电源,为英都、翔云两乡镇提供水源,灌溉农田13500亩,为英都人民防洪抗旱打下坚实的水利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后,英都那些走南闯北的打铁匠、补锅、修锁、打工的出门人,凭借常年在外奔波积累的五金知识与经验,捕捉商机,纷纷改行修理水龙头、阀门、千斤顶。而后,有些人就回乡开办家庭作坊,加工生产水龙头配件,有些人合资办厂,生产水龙头,阀门,有些人独资办厂,生产水暖器材,有些人在外推销水暖器材。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英都拥有大小水暖器材企业3百多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供销大军遍及大江南北。水暖、阀门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英都的支柱产业。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英都的水暖、阀门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形成集团产业。为适应产业集成发展需求,英都镇政府于2003年,开发建设英都恒坂阀门基地,占地5千多亩,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多功能为一体。吸引了海内外客商广泛关注,现有入驻投产厂家30多家,年产值40多亿元,亩产税收达5万元以上,集聚效益逐步显现。恒坂阀门基地已然成为英都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产销两旺。2015年后,英都镇阀门基地二期工程(霞溪工业园)启动,推行最低投资强度准入制度,最低亩产税收考核制度,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在外乡贤回归创办营销中心、商务总部,促进阀门贸易,拓宽工商税收新的增长点。 英都最早的街道叫英墟埔,地处英溪南滨,那是一条长达千米的窄窄的石板街,最宽处也不过5米,临街店面密密挨着,虽古老、逼仄,却也是旧时英都繁荣的商业街。新中国成立后,英都开辟了一条新街,叫英墟街,紧邻英墟埔街道,有10余米宽,是土路,但凡雨天,满街泥泞。上个世纪70年代,英墟街铺上石板,上个世纪80年代,英墟街才改为水泥路面。英墟街农历逢四、九为集市,俗称“墟日”。每逢“墟日”,周边仑苍、东田、翔云等乡镇的客商云集,人山人海,很是热闹,呈现一派富庶与繁荣景象。 2000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都镇开建“金英街”,紧邻“英墟街”,长达2千余米,街道宽30余米,属于商住两用街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完善,“金英花园小区”成为英都镇最为宽敞、繁荣的商住小区,全镇90%以上的商品都在此交易,极大地推动了英都的商贸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都镇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打造美丽乡村成为英都人的共识。上个世纪90年代,霞溪村率先建设“溪益新村”,这是一个花园式的别墅新村,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气派的建筑风格,道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党的十八大以来,英都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科学规划,有序展开。先后建成荣星村洞后寨新村、中溪洲新村,英东村白玉新村,良山高茹新村、芸林长安新村等,旧村改造同步进行。2015年后,新村建设全面铺开,全镇15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水电、通信全覆盖,每个行政村配备专职清洁工,实现垃圾集中堆放,集中清理,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 英溪是英都儿女的母亲河。起源于南安市翔云镇与安溪龙门乡交界的云顶山,自西而东流经英都至仑苍尾寨汇入西溪,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日久天长,沧海桑田。由于水土流失,英溪河道变得狭窄,有些河段堵塞,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还酿成洪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此后,英溪有过一次小规模的疏堵。可仍然解决不了洪水泛滥的根本问题。2012年后,英溪开始大规模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中下游疏浚、砌石护坡、固岸工程。二期整治英溪中上游工程,投资2800万元,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可完工。而今,英溪中下游河堤新铺的水泥路宽敞、明亮。溪流两岸绿树成荫,芳草鲜美。漫步英溪河滨路,鸟语花香,赏心悦目。注目英溪,清波荡漾,青山倒影碧水中,煞是好看。英溪两岸,青山绿水,沃野良田,高楼林立,屋舍俨然,宛若世外桃源。山水英溪迷人景观已然成型,成为村民休闲、纳凉、散步好去处。千年英溪焕发着青春容貌。 改革开放以来,英都镇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南安三中办学效益一年比一年高。2019年7月,南安三中以良好的成绩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复评验收。南安三中的前身是抗战时期从泉州内迁英都的晦鸣中学。当年,学校借英都五世家庙为教学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晦鸣中学迁回泉州,英都乡贤积极奔走,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续办中学。同时,利用侨资建了两栋教室,并易名为南英中学,解放后学校收归公办,更名为南安市第三中学。南安三中几经发展壮大,现占地180多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是目前南安市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之一。1989年,旅新侨胞洪恩惠先生独资创建恩惠中学。自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贤达的关心支持下。恩惠中学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初中校。英都中学创办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所上规模的初中校。近几年来,学校教学成绩稳居南安市同类学校前列,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表扬,深受英都群众好评。 百年老校英都小学旧貌换新颜。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巍峨壮观的教学楼、办公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温馨的师生住宅小区,塑胶跑道大操场,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是学子求知的乐园。 2018年秋,英都幼儿园新园区落成,并于9月3日正式开园,提供600个学位。英都的学前教育迈上新台阶。 英都中心卫生院,是泉州市首家“一级甲等”达标医院。病床编制150张,设有内科、外科、骨科、小儿科、妇产科、传染科、放射科等,科室设备较为齐全,拥有CT、彩超等先进医学检测设备,服务范围辐射波及邻近乡镇,受益人口20多万,成为南安市西部医疗、预防、保健、妇幼、康复保健中心。 英都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浑厚。“七岩八院”是英都古代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这些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至解放前,大都荒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英都乡贤带头发动捐资,修缮,复建“七岩八院”部分建筑景观,先后重建“湖内岩”、“石泉院”、“古竹岩”、“西峰延寿院”、“狮子岩”等古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充分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南安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8年,南安英都良山坂埔古民居入选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英都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明清时期,这个古镇走出16个进士、65个秀才、63个贡生,570个秀才。明清重臣洪承畴是英都的杰出人物,以其横跨两个朝代,出将入相,秣马厉兵、南征北战为明王朝建功立业,为清王朝一统中国,为满汉民族大融合,推动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之,翁山享有“名相故里”、“进士之乡”美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英都的繁荣昌盛。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英都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五年奋斗目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英都。以“一溪两基地、两区四通道”为主线的工作路线图,以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精心打造英溪景观带,建设恒坂阀门基地一期和霞溪工业园,改造镇区,打造民山临溪商务区。建设英仑、英翔、东英四条外联公路,为英都发展装上四个轮子。据报道,今年初以来,英都镇完成税收7862.35万元。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发展态势良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今日英都,如日东升。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昂首挺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明日英都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续写千年古镇的辉煌篇章。来源:南安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