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简介机型为米格-15 比斯 前苏联米格-15歼击机的改进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装备的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美国F-86型喷气式战斗机的劲敌。该机属退役机,由南京军区空军部队于1988年作国防教育展存阜宁县烈士陵园。据该机档案史料记载,参加过抗美援朝,由我国空军驾驶战斗击落一架美军战斗机。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曾驾驶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型飞机,击落击伤9架敌机,在国土防空中作出了重大功勋。 飞机的结构: mig15bis(米格-15比斯)为mig15bis的改进型,改进的内容包括:增大发动机推力;改善飞机设备和操纵系统;加强局部飞机结构,以适应飞行速度的增加,两种飞机外形差别不大。 米格-15比斯飞机是米格-15的改进型,它改装推力2700千克的BK-1型航空喷气发动机,加强了局部飞机结构,有助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重量增加但飞机的几何尺寸未变。外观上,减速板的面积增大,机翼的翼刀上带有一个缺口,而之前的米格-15是没有这个缺口的,此缺口在左机翼的翼刀上是飞行员观察起落架指示标较方便,米格-15比斯在垂尾上增加了敌我识别器。 米格-15比斯飞机于1949年9月首次飞行,1950年初投产。“比斯”来源于拉丁文,是“再一次”在这里表示“从原型机派生出来的改进型”。在抗美援朝时期,前苏联向我国提供了348架米格-15比斯飞机,1952年至1955年共进口(转让)米格比斯飞机1460架,1986年米格-15比斯在我航空飞行学校退役。
浩气长存牌坊介绍 “浩气长存”牌坊1959年与烈士纪念塔同期建造,高为8.18米,四根圆柱分别站立砌建在花岗岩石雕的石鼓之上,因道路和广场增高,石鼓已被填埋至地平面下。牌坊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是当时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题写。 时年牌坊是进出烈士陵园唯一入口,填写“浩气长存”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和敬仰。过牌坊入内主干道直达烈士塔,祭扫革命烈士请保持庄严肃穆。
谢祥军║人物简介谢祥军,男,1914年2月生,湖北省大悟县夏店乡田铺洼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四方面军12师36团团通讯排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等多次战斗。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39年秋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副营长、教导总队大队长、教导员、教导总队教育科长、江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抗日军政大学(抗大)第5分校教育长、华中抗大总分校教育长、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盐阜军分区(后称华中军区笫5分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司令员。1946年10月25日,在涟水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1939--1941年,刘毓标(左)谢祥军(右)║主要事迹1939年7月在皖南,谢祥军(中)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毛儿盖会议后,谢祥军任32军一师长,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一次战斗中,他腿部受重伤,由于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溃烂,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保全他的生命,军长罗炳辉下令要医生锯掉那条伤腿。谢祥军得知后,找军长罗炳辉苦苦哀求说:“我是一名战士,没有腿就不能上战场。我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不上战场。”最后经医生千方百计的治疗,终于保住了那条伤腿,并得以重返战场,英勇杀敌,直到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第1次大扫荡,在大“扫荡”中,抗大5分校主要在串场河东、盐东、东台沿海狭长地带活动。谢祥军一路带警卫连女生队转移,在突围中女生队走错了方向,被伪军追击。谢祥军临危不乱,他亲率警卫连迅速返回原路寻找,击毙伪军数人,一人不少的把女生队从伪军包围圈中解救出来,只有一人腿部受伤,谢祥军让抓到的伪军抬着她,最后终于和洪学智带的一路队伍汇合。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苏中战役,谢祥军司令员率10纵队82、84、87、89四个团从盐阜区南下至苏中高邮地区。87团位于丁沟(堰)、真武庙地区作机动,84团和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五团守乔墅一线,郝济民的82团作为第二军分区第四团的纵深,并担任对邵伯湖东侧的警戒,相机增援邵伯。由纵队副司令员常玉清(建国后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少将军衔)组成邵伯前线指挥所(设在大王庙)统一指挥邵伯部队。在邵(伯)乔(墅)保卫战中,10纵队牵制国民党25师,不准他们东进,82团打正面主攻。8月16日郝副团长亲自率领侦查排到倪顾庄侦察地形、敌情,被群众中的坏人报告给了宜陵的敌人,随后郝副团长被敌人包围了,在激战中郝副团长负了重伤被俘。敌人把他抬到宜陵后,发现他是一个干部,但不知是什么干部,想把他救活获得点东西,再作反动宣传,可是由于伤重没有救活,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突围出来的侦察员赶到团部报告紧急情况后,团长温逢山、政委程荣耀立即率领1、3营去增援,打退了敌人。但又遭到敌机轰炸,程荣耀又负了重伤。邵伯保卫战,敌军伤亡2000余人,我军亦伤亡1000余人,82团郝济民副团长是在苏中战役中牺牲的已知姓名的四位团级干部之一。1946年10月19日,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战斗打响,10纵队没有主要任务,只有两个团参加战斗,并归成钧11纵队指挥。谢祥军未能参加指挥这次战斗,总觉得于心不安。 23日,谢祥军司令员前往10纵队84团(团长戴修福,副团长钟玉祥,政委孙海光)在涟水县城东门外小新(兴)庄(今涟水县徐集乡胡新村老胡寨)胡文超(胡新海--胡文超一胡成玉)家指挥所观察敌情。当他站在指挥所外面,拿起望远镜察看黄河南岸的敌情时,被国民党军的冷弹射中腹部,担架抬离时,他再三叮嘱钟玉祥等人“一定要守住”。这时纵队政治部主任孙克骥代替指挥。警卫和救护人员担架轮流快速送往离战地80里外的板湖后方战地医院抢救。谢祥军终因伤势严重出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当时涟水保卫战正在作战之中,部队接陈毅、粟裕电令指示要保密,就地秘密安葬,时年安葬在板湖孙庄孙氏宗祠后面(北面)苏庄。1950年迁至阜宁县芦蒲烈士陵园与殷绍礼烈士合葬于此,立碑永垂!1940年底,在华中抗大五分校,严昌荣(左)谢样军(中)刘毓标(右)殷绍礼║人物简介殷绍礼(1913-1948),河南省新县长房古店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他积极投入家乡的土地革命斗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48年3月18日,在益林战斗中被敌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时年35岁。║人物事迹●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殷绍礼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因受“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诬陷,蒙冤被开除党籍,入狱做苦役,但殷绍礼并未灰心丧气,仍以革命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1936年夏,在反“围剿”斗争中,殷绍礼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诱降,殷绍礼坚守革命意志,在一年多时间里始终缄口不言,受尽折磨,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殷绍礼才被营救出狱。“皖南事变”后,殷绍礼被任命为新四军2师5旅15团政治委员。师党委作出决定,撤销原部队对他的错误处分,多年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1943年10月,在五尖山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数次击退敌人一个营的强攻,阵地始终固若金汤。●1946年10月,殷绍礼调任华东野战军2纵队4师师长。1947年秋,部队转战山东,在胶河战役中歼灭红埠庄、郑家庄的全部守敌。●1948年3月,殷绍礼率4师在益林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殷绍礼亲临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5岁。4师指战员闻讯,无不悲痛。他们在阵地上庄严宣誓:“打下东圩子为师长报仇!”殷绍礼烈士当时安葬在芦蒲周门村境内。●19日3时,益林战役胜利结束,歼俘敌4000余人,3月24日,中共中央发来贺电。益林战役载入了《毛泽东选集》。║人物评价在对敌作战中,殷绍礼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守必坚,攻必克,战必胜。为了纪念殷绍礼烈士,党和政府在1950年将他棺木迁葬于阜宁县芦蒲烈士陵园,与谢祥军烈士合葬于此,立碑永垂。
浩气长存牌坊介绍 “浩气长存”牌坊1959年与烈士纪念塔同期建造,高为8.18米,四根圆柱分别站立砌建在花岗岩石雕的石鼓之上,因道路和广场增高,石鼓已被填埋至地平面下。牌坊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是当时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题写。 时年牌坊是进出烈士陵园唯一入口,填写“浩气长存”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和敬仰。过牌坊入内主干道直达烈士塔,祭扫革命烈士请保持庄严肃穆。
铁军广场介绍铁军广场建于2008年,东西长175米,南北宽86米,占地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是阜宁县委、县政府和百万阜宁人民为纪念新四军在1940年开辟盐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缅怀新四军将士为捍卫国土,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寇立下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新四军又名为“铁的新四军”,故广场定名为“铁军广场”。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这是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抗战初期四个支队,一万余人,发展为七个师,抗战胜利时发展近40万大军。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既继承了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的光荣传统,又继承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毛红军”的光荣传统,在大江南北、淮河上下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八年之久,建立和捍卫了八个抗日根据地,成为亿万华中人民的钢铁长城。“铁军”美名传遍世界,阜宁人民记忆尤深。新四军军部驻阜宁一年零五个月,新四军第三师师部驻阜宁五年,直到抗战胜利。新四军指战员与阜宁人民并肩战斗、肝胆相照,军爱民民拥军,结下了鱼水深情,阜宁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时年有2000多青年加入抗日队伍,成为铁军战士,走上抗日战场。位于阜宁县城的铁军广场,是世世代代阜宁人红色记忆的标志性符号。
阜宁烈士塔介绍阜宁革命烈士纪念塔始建于1959年9月,占地673平方米,总高17.3米,塔顶站立着解放军战士身高1.8米,胸挂手榴弹,手持红旗纯铜雕像。塔正面“立德立功永垂不朽”是陈毅元帅题写,塔背面“英名不朽、浩气长存”是曾任新四军政治委员邓子恢同志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志是阜宁县党政军民敬立。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烈士褒扬工作,将陵园建设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双拥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的一项重要抓手,不断投入资金对烈士建筑物及设施进行修缮,对烈士陵园内整体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塔前大理石铺贴的凭吊广场逾1500平方米,可容纳6000人集会。
阜宁县“慰烈工程”简介(英烈墙)阜宁是一个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这里先后发生了大小战斗千余次,牺牲的烈士有3000多名,因时代背景很多烈士都散葬在农村田野。2009年3月,通过调查摸底,全县共查实散葬有名的烈士590名、散葬的无名烈士258名。县委、县政府结合省、市民政部门的要求,精心实施“慰烈工程”,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县民政局总负责成立以各镇区民政办、民政局优抚科、双拥办、烈士陵园为成员单位的“慰烈工程”的指挥部,设立宣传资料组、工程建设组和协调保障组,责任到人采取分片组织迁移,在2009年清明节之前,将848名分散烈士分别安葬在阜宁、芦蒲和益林烈士陵园内。其中羊寨、芦蒲镇境内的26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散葬烈士迁至芦蒲烈士陵园安葬,益林、东沟、古河等镇境内248名散葬烈士迁至益林烈士陵园安葬,其余镇区的574名烈士全部迁至县烈士陵园安葬。“慰烈工程”县烈士陵园点安葬烈士分布为:东区共22排,每排12座,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为序安葬;西区共23排,以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牺牲的为序安葬。墓形设计以卧式为主,墓盖为中国黑大理石,烈士姓名,参加革命时间,牺牲地及时间,刻在墓盖上并贴金,墓园绿化道路配套。为在单家港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三师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苏咀阻击战牺牲的华中野战军独立团政委姜继洲以及相关战斗牺牲的团体无名烈士共九座,分别设计艺术墓形。每座墓含墓道占地2.2平方米左右,道路大理石铺贴。
阜宁铁军纪念馆简介阜宁铁军纪念馆始建于2009年5月,设计以古典园林为风格,四合院为格局,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纪念馆内声、光、电并用,融雕塑、图片、实物、绘画等各种艺术为一体,分别设序厅和一展厅红色丰碑,二展厅铁军风采,三展厅英烈永生,整个展厅内容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阜宁人民革命斗争史和阜宁英烈的光辉形象,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在阜宁的丰功伟绩,弘扬铁军精神颂扬先烈们为国为民、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一例例壮举激励和教育人们要铭记历史,净化灵魂、陶冶情操、面向未来、增强斗志、鼓舞士气,“阜宁铁军纪念馆”是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纪念馆瞬时最大承载量为200人,请入馆参观者自觉服从展馆管理人安排,安全有序进入,并保持安静肃穆。
五位领导人塑像纪念馆内新四军五位领导人塑像五位领导人原来驻盐城,因为1941年7月,日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兵分五路,锋芒直指新四军首脑机关。为了用游击战挫败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率领军部和中共华中局撤出盐城,7月25日转移到阜宁县农村,先驻板湖侉周庄,后 居陈集停翅港。五位领导人在阜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叱咤风云,决胜江淮。阜宁成为新四军七个师的指挥中心、华中八个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
飘扬的旗帜 这座雕塑是整个纪念馆布局中的点睛之作,飘扬的旗帜,似生命之火,生生不息;强有力的拳头,表明着我们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红色圣地阜宁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歌猛进。
第三展厅《英烈永生》自1925年的五卅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阜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护家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祖国建设拼搏奉献,先后有上万名青年踊跃参军,3740多名热血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烈们其中有:让我们共同来瞻仰不同历史时期在阜宁牺牲的英烈遗容,共同缅怀英烈事迹,英烈们永生。根据新四军在阜宁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抗日战争为题材拍摄的影视片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视频《不朽的铁军》。视频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的场面。著名烈士:陈涛烈士(1920-1941),女,原名余素芳字冰梅,1920年出生,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人。1934年参加革命,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随八路军五纵队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在硕集、羊寨等地搞民运工作,1941年春,调阜宁县政府东北行署(东坎)任民运工作组组长,阜宁县第二区区委书记。1941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敌人纠集近百人,包围陈涛住所处阜宁县麋滩区戴滩村,经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1岁。 邓白烈士(1921-1946),原名邓修蕃,男,孙邓乡田舍村人(今施庄田舍村)1939年秋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秋毕业于抗大五分校1946年10月在一次参加财经干部会议后,路过如皋县江安区老埠下,不幸牺牲,时年25岁。等无数烈士为国捐躯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壮举。厅内二位雕像分别是: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烈士童世明(1912年—1943年)河南商城人。1934年10月在红军长征中,童世明任红二十五军某营营长,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他被错误的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下放到连队伙房当兵。即使是这样,童世明的革命意志也从未动摇过,他常以“为党为国奋斗到死”为志。1943年3月19日下午,阜宁单家港与日寇战斗中在掩护部队撤退时,童世明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31岁。人物事迹●1940年5月,六八七团随黄克诚从太行山南下,一路穿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当时的部队已经相当疲劳了,身为副团长的童世明同战士一样徒步行军,不需要任何照顾,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部队上下亲密无间,团结一致。●1941年,童世明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阜宁与涟水之间的废黄河一带。一天,得知国民党徐继泰的八旅要通过我军防线到滨海去投敌,于是童世明把部队布置在要道口,待徐继泰部队来时,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冲杀,当场击毙了200多人,俘虏400多人,彻底打乱了顽军的投敌计划。●1941年9月,我军发起郑潭口战斗。郑潭口驻伪军800多人,扼守交通要道,是楔入我根据地的一颗钉子,在三师参谋长彭雄的指挥下,二十二团担任主攻,童世明与团长张天云亲临前线指挥。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我军攻克了郑潭口,活捉了汉奸王世珍。从此,二十二团被誉为“钢铁大军”。●1943年春,日本侵略军对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3月16日,新四军三师二十二团与大程集出扰之敌300余人交战于涟东县黄营。经过10小时的战斗,我军毙敌近百人,追敌10余里。这次战斗是敌人“扫荡”以来的第一次惨败。3月18日,敌人从北禄沟、佃湖等地纠集600多人,带着新式武器,沿废黄河西堤寻找我军作战,企图报复。我军二十二团在废黄河东侧的阜宁县单家港严阵以待。19日,敌与我军再次交火。在副团长童世明指挥下,我军连续击退日伪军三次进攻,击毙日军260余名,伪军80余名。下午4时,涟东日军数路赶来增援,战斗愈打愈烈。童世明当机立断,命令二营撤出战斗,向范家荡方向转移。他来到前沿阵地组织火力,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自己亲自断后,当他拆除一座木桥以断日军追路时,不幸头部中弹。两个警卫员立即把他背向范家荡,紧急抢救。但最终因伤势太重,途中童副团长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同年6月,阜宁县政府集资在单家港高庄村为单家港战斗牺牲的童世明等23位烈士建“烈士公墓”,于1943年6月1日举行公祭大会,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亲临祭奠,师长黄克诚题写挽联: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扶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流水,烽烟尚炽闻鼙鼓痛失忠良;在烈士陵园前牌坊上,镌刻一联。野漫荒烟埋忠骨,斜阳芳草吊忠魂。1944年底中共阜宁县委,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童世明烈士牺牲地单家港更名为世明港,改单家港小学为世明小学。 人物性格童世明幼年从未读过书,参加革命后,他虚心向有文化的同志学习,不久之后他便能阅读书报,撰写文章了。童世明参加并指挥过上百次战斗,负过四次伤,立下许多战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他时不时就同战士谈心,拉家常。童世明的右手因为负伤致残举不起来,但即使是这样,他还常和战士们一起打篮球,平时也经常下伙房,帮助炊事员拣菜,做饭,给战友们改善一下伙食。 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师长殷绍礼烈士殷绍礼(1913-1948),河南省新县长房古店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他积极投入家乡的土地革命斗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1948年3月18日, 在益林战斗中被敌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时年35岁。 人物事迹 ●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殷绍礼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因受“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诬陷,蒙冤被开除党籍,入狱做苦役,但殷绍礼并未灰心丧气,仍以革命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1936年夏,在反“围剿”斗争中,殷绍礼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诱降,殷绍礼坚守革命意志,在一年多时间里始终缄口不言,受尽折磨,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殷绍礼才被营救出狱。 “皖南事变”后,殷绍礼被任命为新四军2师5旅15团政治委员。师党委作出决定,撤销原部队对他的错误处分,多年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1943年10月,在五尖山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数次击退敌人一个营的强攻,阵地始终固若金汤。 ●1946年10月,殷绍礼调任华东野战军2纵队4师师长。1947年秋,部队转战山东,在胶河战役中歼灭红埠庄、郑家庄的全部守敌。 ●1948年3月,殷绍礼率4师在益林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殷绍礼亲临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5岁。4师指战员闻讯,无不悲痛。他们在阵地上庄严宣誓:“打下东圩子为师长报仇!”殷绍礼烈士当时安葬在芦蒲周门村境内。 ●19日3时,益林战役胜利结束,歼俘敌4000余人,3月24日,中共中央发来贺电。益林战役载入了《毛泽东选集》。 人物评价 在对敌作战中,殷绍礼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守必坚,攻必克,战必胜。为了纪念殷绍礼烈士,党和政府在1950年将他棺木迁葬于阜宁县芦蒲烈士陵园,与1946年在涟水保卫战牺牲华中野战军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烈士同年迁入合葬于主塔北侧,立碑永垂。知恩图报,天经地义。阜宁县委县政府和阜宁百万人民为告慰英烈实施的慰烈工程是民心工程。历时三月余,将散葬在阜宁各乡镇的八百多名烈士集中移葬于阜宁、芦蒲、益林等烈士陵园,并立碑写传,以慰烈士忠魂,以利人们瞻仰,深得人心,众口皆碑。
第二展厅《铁军风采》,是阜宁铁军纪念馆的主题展厅新四军军歌词:陈毅 曲:何士德演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挺近华中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鼓舞全军指战员意志,1939年春新四军领导人提出为新四军创作一首军歌,陈毅写出初稿和歌词,内容含括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健儿被编成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后经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军政治部宣教部长朱镜我,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将领集体修改定稿,经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而成。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刊物上,署名为“新四军军歌”。 “新四军”的称谓由何而来?臂章上“N4A”又有何含义? 抗日战争初期,经国共两党协议,1937年10月开始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副军长,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新四军自1937年10月建军,到1948年9月撤销番号,在10年历史中间曾使用过多种证章,但以“N4A”为符号的臂章影响最大,当时,正值国民党要撤销新四军番号,而我们则针锋相对,继续高举新四军大旗,所以,“N4A”新型臂章诞生了,用英文"新"字的开头字母N,阿拉伯数字4及建制军的代号A组成“N4A”(A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英文“军队”ARMY的开头字母),表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白底蓝字,线条简洁粗犷,用古版印刷,这种臂章很有文化气息,且醒目有力,所以,在皖南事变后很快就在新四军中使用了。 新四军“N4A”臂章的设计者庄五洲,是一位华侨,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一家在南洋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许多爱国华侨青年一样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事业。 新四军不仅延续了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番号,而且直接传承和发扬了这两个四军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就是抢抓战机,一往无前的精神;敢打善拼,屡破强敌的精神;英勇果敢,顽强战斗的精神;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的精神;排除万难,忘我献身的精神。“铁军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指引部队攻坚破难、团结奋斗、无往不胜的传家宝。黄克诚 1940年新四军三师在盐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三师师长黄克诚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他是党、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过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等重要职务。他的一生不仅以刚直正派,敢说真话而令人钦佩,而且在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廉洁自律方面也深为世人称道,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张爱萍 三师副师长张爱萍,1944年9月调任四师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特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说起他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张爱萍上将一生戎马倥惚,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人们喜爱剑,尤其是军人,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他之所以取名“爱萍”,其含义一直未与别人说,有许多同志不理解,以为"萍"字只适合女同志,有一次,贵州有位老书法家在为他挥笔时,说他很爱剑,道出了这个“萍”字取自。“青萍剑”。爱萍即爱剑,所以张爱萍上将每年都要买些龙泉宝剑,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上的军界友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持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曾与阜宁人民并肩作战,黄克诚军长与罗生特等国际友人建立深厚友谊。 新四军三师从1940年10月至1945年9月的五年中一直驻扎在阜宁县境内,先后在东沟的大东庄、板湖侉周、瓦屋许,羊寨的孙何庄,板湖的孙西庄,益林的南窑等地留下足迹,为开辟和保卫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我县境内经历单家港、陈集、八滩、合德、郑潭口、佃湖、吴滩、阜城、小沙东等大小战斗数百起,取得了二次反“扫荡”胜利,其中“郑潭口攻坚战”、“佃湖阻击战”、“单家港仓猝防御战”、“陈集歼灭战”、“八滩战斗”为典范均载入《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一书。一、单家港战斗: 1943年3月16日,面对日伪军的第二次大扫荡,三师八旅22团在副团长童世明的指挥下于涟水县的黄营与300多名日军激战10小时,歼敌100余人。之后转移至废黄河东岸的羊寨镇单家港隐蔽。日军在确定22团所在方向后,调集600多人在猛烈地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河,遭到我军奋力还击,敌多次冲锋被打退,狡猾的百余日军化装成逃跑的百姓绕至我后方突击,部分阵地被突破,为保存实力,童世明果断命令部队向范家荡转移,在撤离时,头部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22团将士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以牺牲23人的代价,消灭日军260余人。 单家港战斗是盐阜地区歼灭日寇最多的一次战斗。充分体现了我军以小股部队阻击、大部队转移、分散隐蔽的战略思想,被中国军事博物 馆作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收录。二、陈集歼灭战:1943年春日军在盐阜大扫荡中,于阜宁陈集设据点,由日军35师团林我夫大队,崖畅世中队80余人盘踞,筑碉堡,建瞭望台及工事,经常在周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拔除这颗“钉子”,1943年3月14日,三师决定攻克日军侵占的陈集据点,由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张爱萍亲自指挥,作战方案是由三师第8旅23团担任主攻,22团一部外围阻击来援之敌。战斗于3月25日晚9时,第23团突击队发起攻击,经逐屋争夺,白刃格斗,敌弹药库及电台均被摧毁,至26日13时,敌20余人突围向阜宁逃窜,被第22团截击全歼,此次战斗全歼日军中队长崖畅以下89人,其中俘虏两人。新四军阵亡45人。在苏北战场上,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成功范例,极大的振奋了盐阜区军民的抗战士气。一、黄海恶战: 1943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决定从前线抽调部分年轻有为团以上干部到延安学习深造,以适应将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彭雄田守尧、陈洛莲夫妇三师决定赴延安学习队伍由51人组成,其中团以上干部11人,三师参谋长彭雄任队长,八旅旅长田守尧为副队长,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为党支部书记。根据中央规定,已婚团以上干部夫人为脱产干部的可以随同去学习,于是,彭雄夫人吴为真、田守尧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夫人张明等7位女同志也参加了干部队,由于盐阜一带敌人封锁严紧,学习人员多次都未能过敌封锁线,最终决定由渡船去山东再转道赴延安。3月16日晚51人一行假扮成商人和水手于滨海老黄河口乘大木帆海船出发,船行至次日凌晨,在连云港赣榆县以东小沙东海域遭遇敌巡逻艇,于是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激战至下午敌又调来3艘汽艇围攻,战斗至黄昏,敌众我寡。战斗中彭雄和部分同志身受重伤牺牲,田守尧决定弃船大家一起游向岸边,可敌机枪疯狂扫射,田守尧等当场牺牲,此时赣榆抗日军民获悉赶来接应,幸存人员登岸。此次海战16名干部壮烈殉国,其中有田守尧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夫人张明等4名女同志,警卫人员及船工12名同志也英勇牺牲。这是抗战期间新四军直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三师赴延安学习的干部队,凭借一叶孤舟,用短枪和手榴弹,在苍茫的大海上击退日寇巡逻艇的多次进攻,16名干部其中团以上干部5人。为了悼念牺牲的烈士,三师在芦蒲烈士陵园召开追悼大会,师长黄克诚悼彭雄、田守尧的挽联写道:“十余年甘苦共尝 患难相处,破浪矢忠贞,遥望云天哭战友;数万里河山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素志,誓除寇贼慰英灵。”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挽联是:“追悼彭、田同志,就要学习彭雄同志作战的勇猛精神;就要学习田守尧同志为革命斗争十多年的坚决精神!”四、阜宁战役:1945年3、4月间,日军将阜宁等地的部队南撤至长江沿岸地区,将阜宁城交汪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的第五军王清翰部携军特务团和暂编第33师及41师一个团计7个团,加上伪地方军警近千人共计3500多人接防。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由参谋长洪学智任总指挥集中11个团共1.4万人的兵力,于4月24日打响阜宁战役。我军先后攻克大顾庄等据点,阜宁县城的伪军向大、小顾庄大举增援,遭我第10旅预伏部队迎头痛击,伪军仓皇回撤。25日下午3时,第三师集中主力发起总攻,经过激烈巷战,伪军部相继缴械投降。千余伪军弃城南逃,沿途又连遭第三师特务团和地方武装截击,大部被歼,残部逃往盐城。随后,第3 师乘胜扩大战果,于28日收复全城。 历时3天的阜宁战役取得胜利,共毙伤伪军339人,俘伪师长以下2073人,收复国土250平方公里,巩固与扩大了苏北解放区。阜宁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战场光复的第一座城市,阜宁战役则是第三师以攻坚战获得的首次攻城大捷。揭开了苏北地区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注重文化事业: 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阜宁以后,代军长陈毅对文化建设非常关注。1942年9月16日,"文化村"在停翅港军部西边卖饭曹成立。进步文化艺术者门响应新四军与华中局号召纷至盐阜参加新四军的抗日文化工作。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钱杏村(阿英)带领全家来到盐城, 三师文艺股长兼鲁艺工作团美术教员,芦芒盐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设计者,曾任苏北文工团副团长。拔根芦柴花演唱者著名演员雪飞等群英文人云集“文化村”。他们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无论走到哪里,都把革命的火种播洒。他们为“文化村”与"湖海艺文社"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盐阜根据地抗日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爱民十大公约是新四军铁的纪律,不打扰民露宿街头感人之深。新四军在阜宁的五年中,同阜宁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生死相依,共同对日伪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阜宁人民视新四军为亲人舍生忘死保护、救治伤病员,军民鱼水情意浓。并留下许多感人之深的佳话,“陈毅托子”便是其中之一,1942年5月25日张茜顺利生下了她和陈毅的第一个孩子,陈毅军长十分高兴,因在阜宁侉周出生,便给小孩取小名叫小侉周。当年底日伪军准备对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阜宁地区进行“扫荡”,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决定向盱眙黄花塘转移,转移途中要过敌层层封锁线,一声啼哭都能暴露目标,孩子怎么办?陈毅对夫人张茜说:“为了部队和孩子的安危,把小侉周留在地方寄养在人家”。当时阜宁县吴滩乡人邹鲁山是爱国士绅,他簇拥新四军。陈毅军长了解邹鲁山,当陈毅军长上邹鲁山家拜访说明来意时,邹鲁山十分郑重的说:“我义不容辞”。于是邹鲁山连夜赶往陈集将小侉周抱回家中。邹鲁山为了孩子的安全,对外人讲是自己只有三闺女,这次在西乡抱个小男孩压子,并给小男孩取名叫“小压子”。邹鲁山对小侉周视如己出,一直带在身边,就这样“小侉周”即陈昊苏在邹家生活了38个月后,被安全的从邹家接到在盱眙黄花塘军部,陈军长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营救美军飞行员 1944年8月20夜,美军一架飞机在轰炸日本军工设施返行途中发生故障,五名飞行员跳伞降落在建阳县(今建湖县)境内,为营救飞行员,盐阜独立团紧急与日寇展开激烈争夺,经激烈枪战终于将五名飞行员营救并护送到三师师部。 1945年9月28日,新四军三师全体将士37000余人,奉中共中央的命令北上,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
第一展厅一一一《红色丰碑》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阜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著名的“五卅”惨案,一个英雄的名字响彻中华,他就是被日本鬼子枪杀的阜宁籍烈士顾正红,(1905-1925),男,出生于阜宁县东北乡小顾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五月在领导日商内外棉七厂工人与日本资本家进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0岁。他用悲壮的生命点燃了中国工人运动之火,也唤醒了阜宁人民投身到伟大的革命运动之中。(顾正红烈士的出生地现在是滨海县正红乡) 阜宁籍工人郭干桢回到家乡,他成为阜宁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7年11月,阜宁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城厢小学支部成立,黄效白任书记。随后,中共篆河小学支部成立,唐太初任书记。1928年1月,首届中共阜宁县委在位于沟墩镇西南的大唐庄成立,李林任书记。(李林是湖南邵东县人,1927年11月以中共江北特委书记的身份来苏北开展党的工作,他不仅是阜宁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而且还是共产党在阜宁县最早的创建人)。1928年8月,中共阜宁县蛤蜊港区委会成立,这是阜宁县成立的第一个区委会,蛤蜊港成为当时阜宁县共产党组织活动中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阜宁革命活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哈蜊港农民曹家明,担任县委交通员,他的家是县委、区委主要活动地点之一。 曹家明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地下党使用的一张桌子上的弹痕清晰醒目,人们不难想象,当年的革命斗争是何等的艰险卓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阜宁人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奋勇抗日,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凯歌。1938年4月,阜宁县抗日同盟会成立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解放了阜宁,与新四军会师,开辟了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会师地点在盐城以南的白驹与刘庄之间的狮子口)。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任县长。粉碎日伪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1941.7.5一一8.20) 这是阜宁地区敌友我形势图。1941年1月7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重建,1941年3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部驻阜宁县。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7月10日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1942年10月21日至31日,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在阜宁县陈集区岔头村隆重召开。粉碎日伪军第二次大规模反“扫荡”(1943年2月中旬至4月15日),这是盐阜区反"扫荡"要图。1943年1月15日,中共盐阜地委和盐阜军分区在阜宁县张庄召开会议,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盐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张爱萍作了《怎样坚持盐阜区斗争》的报告,1943年3月19日,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单家港歼灭日军260多人。3月25日,二十三团攻克日军陈集据点,全歼日军一个中队89人。1945年2月9日,由时任区委书记的祝斌指挥了徐王坝战斗(祝斌同志曾为盐城市政协主席)。1945年的阜宁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日军、伪军被赶出阜宁,1400多平方公里阜宁县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先后四次入侵阜宁,给阜宁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战争的15000多人,其中1700多人被日军杀害,被抓壮丁341人,1100多名妇女被奸污,93500多间房屋被烧毁,毁坏桥梁200余座,被抢去财物无法 计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阜宁人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盐阜地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1945年至1949年的四年解放战争中,阜宁人民在支援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中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5月4日。开始土地改革运动。1946年,阜宁人民支援两淮战役和涟水保卫战。益林战役,从1948年3月16日下午6时打响,至19日凌晨3时胜利结束,四天四捷,我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盐阜区地方部队全歼守敌7000余人,活捉国民党中央军113旅旅长王匡,缴获大量枪炮与军用物资。益林战役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东战场我军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致电华东军区祝贺胜利。益林战役被载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948年5月12日至5月14日,历时3天3夜,苏北兵团11纵队和5分区(原盐阜区)独立旅,利用潮河天然屏障,一举歼灭国民党83师1000余人。 1949年10月1日,阜宁县在东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月13日,中共阜宁县委、县政府从东沟迁至阜城。阜宁人民革命史是一部浸满鲜血,唱响正义,薪火传承,英才辈出的光辉历史,这段历史将永远镌刻在阜宁人民的心中。阜宁停翅港,因新四军重建军部的进驻而闻名中华,新四军在这里引领了华中抗日斗争,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现在的停翅港,建有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碑和陈列馆。阜宁益林的南窑是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为保存红色遗址县财政投入资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葺和整理。建新四军第三师驻阜宁南窑纪念馆,馆内展有新四军三师在盐阜的光辉史迹。 1941年7月22日,华中党校由盐城迁至阜宁汪朱集,今属陈集镇,距停翅港1.5公里,在汪朱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茅屋里,煤油灯下,兼任党校校长的刘少奇写出了《论抗日民主政权》等10多篇著名文章,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华中干部党员的理论水平,及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1年9月1日江苏省盐阜区成立,因行政公署设立在阜宁,所以取其“阜”字,称为盐阜,故“盐阜”由此而来。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阜宁羊寨单家港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址是当时的单家港小学。大会由时任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主持,出席会议的华中局委员有陈毅、饶漱石、曾山等同志。会议正式代表和参加会议的有华中各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新四军军部,各师和独立旅负责人计55人。鄂豫边区,巢无地区和五师、七师因交通阻隔未能出席。大会上刘少奇作出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主题报告,陈毅作出了《论军事建设》的报告,饶漱石作了《党与群众工作问题》的报告,曾山作了《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报告。有关负责人还分别作了发言,会上刘少奇还作了《关于政权问题的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对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夺取华中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单家港地属阜宁县羊寨镇,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用房一直保留至今,为传承红色文化,阜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保持会址原貌的情况下,扩建会议纪念馆,展存华中党校在盐阜的革命史迹,已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江淮印钞厂在阜宁江淮印钞厂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苏北行政委员会财经负责人朱毅,李人俊负责筹建,成立于1941年4月,地址在大丰新丰镇鼎丰村,同年6月准备生产时日军对盐阜地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因根据地急需发行货币,决定将印钞设备秘密租船离岸至海上生产。1942年五六月间根据地逐渐安定,新四军军部决定印钞厂转移到阜宁县羊寨镇以南的洪庙(洪庙即洪武庙,座北朝南,一进三堂,址在今殷高村小杨庄)。启用“江淮印钞厂”厂名,设政教科、公务科、总务科、监印科、材料科,时李人俊(新四军苏北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兼任厂长,胡金魁又名胡贵昌任副厂长兼党支部书记。江淮印钞厂是抗日根据地最早使用铜版雕刻制版,以凹凸版印刷工艺印钞的工厂。江淮印钞厂在洪庙后院内设车间,设备时有手扳凹印机10台、凸印机8台、圆盘机、切纸机各1台。在沿洪庙东围墙外搭建一个大工棚,堆放印刷材料,职工住东西面离洪庙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全厂有300多名职工。7月,印钞厂全面开工,陈毅、张茜夫妇亲临印钞厂视察,鼓励大家只为一个目标要多印快印,因当时法币是华中各地的主要流通的,由于交通阻隔,造成小额面值法币在根据地严重短缺。印刷厂自1942年6月-1942年12月完成印钞小额江淮券1角、2角、5角、1元的抗币,共印刷抗币947.55万元,加印了“盐阜”,“苏中”等字样分区发行于根据地。江淮印钞厂又从阜宁转移 1942年12月,日伪军即将对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新四军军部向淮南转移,军财经部分别转入苏北、苏中、淮北地区。印钞厂人员精兵简政开始第二次移至海上生产达一年之久。1943年下半年,根据地军民取得又一个反“扫荡”胜利后,根据地并迅速发展扩大,对抗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上级决定将江淮印钞厂移至宝应县安丰区新四军1师暨苏中军区司令部附近的一个四面环水的林上庄建厂,同时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队的工人陆续召回并开工生产。 江淮印钞厂印制发行的大量抗币,粉碎了日伪在经济上的掠夺和封锁,稳定了盐阜、苏中抗日根据地经济秩序,保护了根据地军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阜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著名的“五卅”惨案,一个英雄的名字响彻中华,他就是被日本鬼子枪杀的阜宁籍烈士顾正红,(1905-1925),男,出生于阜宁县东北乡小顾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五月在领导日商内外棉七厂工人与日本资本家进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0岁。他用悲壮的生命点燃了中国工人运动之火,也唤醒了阜宁人民投身到伟大的革命运动之中。(顾正红烈士的出生地现在是滨海县正红乡)
阜宁籍工人郭干桢回到家乡,他成为阜宁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7年11月,阜宁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城厢小学支部成立,黄效白任书记。随后,中共篆河小学支部成立,唐太初任书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阜宁革命活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哈蜊港农民曹家明,担任县委交通员,他的家是县委、区委主要活动地点之一。 曹家明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地下党使用的一张桌子上的弹痕清晰醒目,人们不难想象,当年的革命斗争是何等的艰险卓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阜宁人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奋勇抗日,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凯歌。1938年4月,阜宁县抗日同盟会成立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解放了阜宁,与新四军会师,开辟了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会师地点在盐城以南的白驹与刘庄之间的狮子口)。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任县长。粉碎日伪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1941.7.5一一8.20)
这是阜宁地区敌友我形势图。1941年1月7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重建,1941年3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部驻阜宁县。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7月10日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1942年10月21日至31日,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在阜宁县陈集区岔头村隆重召开。
粉碎日伪军第二次大规模反“扫荡”(1943年2月中旬至4月15日),这是盐阜区反"扫荡"要图。1943年1月15日,中共盐阜地委和盐阜军分区在阜宁县张庄召开会议,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盐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张爱萍作了《怎样坚持盐阜区斗争》的报告,1943年3月19日,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单家港歼灭日军260多人。3月25日,二十三团攻克日军陈集据点,全歼日军一个中队89人。1945年2月9日,由时任区委书记的祝斌指挥了徐王坝战斗(祝斌同志曾为盐城市政协主席)。1945年的阜宁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日军、伪军被赶出阜宁,1400多平方公里阜宁县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大会由时任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主持,出席会议的华中局委员有陈毅、饶漱石、曾山等同志。会议正式代表和参加会议的有华中各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新四军军部,各师和独立旅负责人计55人。鄂豫边区,巢无地区和五师、七师因交通阻隔未能出席。大会上刘少奇作出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主题报告,陈毅作出了《论军事建设》的报告,饶漱石作了《党与群众工作问题》的报告,曾山作了《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报告。有关负责人还分别作了发言,会上刘少奇还作了《关于政权问题的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对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夺取华中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单家港地属阜宁县羊寨镇,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用房一直保留至今,为传承红色文化,阜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保持会址原貌的情况下,扩建会议纪念馆,展存华中党校在盐阜的革命史迹,已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江淮印钞厂在阜宁江淮印钞厂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苏北行政委员会财经负责人朱毅,李人俊负责筹建,成立于1941年4月,地址在大丰新丰镇鼎丰村,同年6月准备生产时日军对盐阜地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因根据地急需发行货币,决定将印钞设备秘密租船离岸至海上生产。
1942年五六月间根据地逐渐安定,新四军军部决定印钞厂转移到阜宁县羊寨镇以南的洪庙(洪庙即洪武庙,座北朝南,一进三堂,址在今殷高村小杨庄)。启用“江淮印钞厂”厂名,设政教科、公务科、总务科、监印科、材料科,时李人俊(新四军苏北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兼任厂长,胡金魁又名胡贵昌任副厂长兼党支部书记。江淮印钞厂是抗日根据地最早使用铜版雕刻制版,以凹凸版印刷工艺印钞的工厂。江淮印钞厂在洪庙后院内设车间,设备时有手扳凹印机10台、凸印机8台、圆盘机、切纸机各1台。在沿洪庙东围墙外搭建一个大工棚,堆放印刷材料,职工住东西面离洪庙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全厂有300多名职工。。7月,印钞厂全面开工,陈毅、张茜夫妇亲临印钞厂视察,鼓励大家只为一个目标要多印快印,因当时法币是华中各地的主要流通的,由于交通阻隔,造成小额面值法币在根据地严重短缺。印刷厂自1942年6月-1942年12月完成印钞小额江淮券1角、2角、5角、1元的抗币,共印刷抗币947.55万元,加印了“盐阜”,“苏中”等字样分区发行于根据地
新四军军歌词:陈毅 曲:何士德演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挺近华中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鼓舞全军指战员意志,1939年春新四军领导人提出为新四军创作一首军歌,陈毅写出初稿和歌词,内容含括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健儿被编成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后经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军政治部宣教部长朱镜我,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将领集体修改定稿,经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而成。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刊物上,署名为“新四军军歌”。
“新四军”的称谓由何而来?臂章上“N4A”又有何含义? 抗日战争初期,经国共两党协议,1937年10月开始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副军长,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新四军自1937年10月建军,到1948年9月撤销番号,在10年历史中间曾使用过多种证章,但以“N4A”为符号的臂章影响最大,当时,正值国民党要撤销新四军番号,而我们则针锋相对,继续高举新四军大旗,所以,“N4A”新型臂章诞生了,用英文"新"字的开头字母N,阿拉伯数字4及建制军的代号A组成“N4A”(A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英文“军队”ARMY的开头字母),表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白底蓝字,线条简洁粗犷,用古版印刷,这种臂章很有文化气息,且醒目有力,所以,在皖南事变后很快就在新四军中使用了。
黄克诚 1940年新四军三师在盐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三师师长黄克诚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他是党、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过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等重要职务。他的一生不仅以刚直正派,敢说真话而令人钦佩,而且在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廉洁自律方面也深为世人称道,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张爱萍 三师副师长张爱萍,1944年9月调任四师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特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说起他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张爱萍上将一生戎马倥惚,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人们喜爱剑,尤其是军人,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他之所以取名“爱萍”,其含义一直未与别人说,有许多同志不理解,以为"萍"字只适合女同志,有一次,贵州有位老书法家在为他挥笔时,说他很爱剑,道出了这个“萍”字取自。“青萍剑”。爱萍即爱剑,所以张爱萍上将每年都要买些龙泉宝剑,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上的军界友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持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曾与阜宁人民并肩作战,黄克诚军长与罗生特等国际友人建立深厚友谊。
新四军三师从1940年10月至1945年9月的五年中一直驻扎在阜宁县境内,先后在东沟的大东庄、板湖侉周、瓦屋许,羊寨的孙何庄,板湖的孙西庄,益林的南窑等地留下足迹,为开辟和保卫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我县境内经历单家港、陈集、八滩、合德、郑潭口、佃湖、吴滩、阜城、小沙东等大小战斗数百起,取得了二次反“扫荡”胜利,其中“郑潭口攻坚战”、“佃湖阻击战”、“单家港仓猝防御战”、“陈集歼灭战”、“八滩战斗”为典范均载入《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一书。
单家港战斗: 1943年3月16日,面对日伪军的第二次大扫荡,三师八旅22团在副团长童世明的指挥下于涟水县的黄营与300多名日军激战10小时,歼敌100余人。之后转移至废黄河东岸的羊寨镇单家港隐蔽。日军在确定22团所在方向后,调集600多人在猛烈地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河,遭到我军奋力还击,敌多次冲锋被打退,狡猾的百余日军化装成逃跑的百姓绕至我后方突击,部分阵地被突破,为保存实力,童世明果断命令部队向范家荡转移,在撤离时,头部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22团将士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以牺牲23人的代价,消灭日军260余人。 单家港战斗是盐阜地区歼灭日寇最多的一次战斗。充分体现了我军以小股部队阻击、大部队转移、分散隐蔽的战略思想,被中国军事博物 馆作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收录。
1943年春日军在盐阜大扫荡中,于阜宁陈集设据点,由日军35师团林我夫大队,崖畅世中队80余人盘踞,筑碉堡,建瞭望台及工事,经常在周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拔除这颗“钉子”,1943年3月14日,三师决定攻克日军侵占的陈集据点,由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张爱萍亲自指挥,作战方案是由三师第8旅23团担任主攻,22团一部外围阻击来援之敌。战斗于3月25日晚9时,第23团突击队发起攻击,经逐屋争夺,白刃格斗,敌弹药库及电台均被摧毁,至26日13时,敌20余人突围向阜宁逃窜,被第22团截击全歼,此次战斗全歼日军中队长崖畅以下89人,其中俘虏两人。新四军阵亡45人。在苏北战场上,创造了一个歼灭战的成功范例,极大的振奋了盐阜区军民的抗战士气。
阜宁战役:1945年3、4月间,日军将阜宁等地的部队南撤至长江沿岸地区,将阜宁城交汪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的第五军王清翰部携军特务团和暂编第33师及41师一个团计7个团,加上伪地方军警近千人共计3500多人接防。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由参谋长洪学智任总指挥集中11个团共1.4万人的兵力,于4月24日打响阜宁战役。我军先后攻克大顾庄等据点,阜宁县城的伪军向大、小顾庄大举增援,遭我第10旅预伏部队迎头痛击,伪军仓皇回撤。25日下午3时,第三师集中主力发起总攻,经过激烈巷战,伪军部相继缴械投降。千余伪军弃城南逃,沿途又连遭第三师特务团和地方武装截击,大部被歼,残部逃往盐城。随后,第3 师乘胜扩大战果,于28日收复全城。 历时3天的阜宁战役取得胜利,共毙伤伪军339人,俘伪师长以下2073人,收复国土250平方公里,巩固与扩大了苏北解放区。阜宁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战场光复的第一座城市,阜宁战役则是第三师以攻坚战获得的首次攻城大捷。揭开了苏北地区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
注重文化事业: 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阜宁以后,代军长陈毅对文化建设非常关注。1942年9月16日,"文化村"在停翅港军部西边卖饭曹成立。进步文化艺术者门响应新四军与华中局号召纷至盐阜参加新四军的抗日文化工作。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钱杏村(阿英)带领全家来到盐城, 三师文艺股长兼鲁艺工作团美术教员,芦芒盐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设计者,曾任苏北文工团副团长。拔根芦柴花演唱者著名演员雪飞等群英文人云集“文化村”。他们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无论走到哪里,都把革命的火种播洒。他们为“文化村”与"湖海艺文社"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盐阜根据地抗日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营救美军飞行员 1944年8月20夜,美军一架飞机在轰炸日本军工设施返行途中发生故障,五名飞行员跳伞降落在建阳县(今建湖县)境内,为营救飞行员,盐阜独立团紧急与日寇展开激烈争夺,经激烈枪战终于将五名飞行员营救并护送到三师师部。 1945年9月28日,新四军三师全体将士37000余人,奉中共中央的命令北上,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
自1925年的五卅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阜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护家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祖国建设拼搏奉献,先后有上万名青年踊跃参军,3740多名热血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烈们其中有:让我们共同来瞻仰不同历史时期在阜宁牺牲的英烈遗容,共同缅怀英烈事迹,英烈们永生。根据新四军在阜宁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抗日战争为题材拍摄的影视片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视频《不朽的铁军》。视频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的场面。
著名烈士:陈涛烈士(1920-1941),女,原名余素芳字冰梅,1920年出生,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人。1934年参加革命,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随八路军五纵队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在硕集、羊寨等地搞民运工作,1941年春,调阜宁县政府东北行署(东坎)任民运工作组组长,阜宁县第二区区委书记。1941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敌人纠集近百人,包围陈涛住所处阜宁县麋滩区戴滩村,经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1岁。
邓白烈士(1921-1946),原名邓修蕃,男,孙邓乡田舍村人(今施庄田舍村)1939年秋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秋毕业于抗大五分校1946年10月在一次参加财经干部会议后,路过如皋县江安区老埠下,不幸牺牲,时年25岁。等无数烈士为国捐躯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壮举。
厅内二位雕像分别是: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烈士童世明(1912年—1943年)河南商城人。1934年10月在红军长征中,童世明任红二十五军某营营长,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他被错误的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下放到连队伙房当兵。即使是这样,童世明的革命意志也从未动摇过,他常以“为党为国奋斗到死”为志。1943年3月19日下午,阜宁单家港与日寇战斗中在掩护部队撤退时,童世明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31岁。人物事迹●1940年5月,六八七团随黄克诚从太行山南下,一路穿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当时的部队已经相当疲劳了,身为副团长的童世明同战士一样徒步行军,不需要任何照顾,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部队上下亲密无间,团结一致。●1941年,童世明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阜宁与涟水之间的废黄河一带。一天,得知国民党徐继泰的八旅要通过我军防线到滨海去投敌,于是童世明把部队布置在要道口,待徐继泰部队来时,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冲杀,当场击毙了200多人,俘虏400多人,彻底打乱了顽军的投敌计划。●1941年9月,我军发起郑潭口战斗。郑潭口驻伪军800多人,扼守交通要道,是楔入我根据地的一颗钉子,在三师参谋长彭雄的指挥下,二十二团担任主攻,童世明与团长张天云亲临前线指挥。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我军攻克了郑潭口,活捉了汉奸王世珍。从此,二十二团被誉为“钢铁大军”。●1943年春,日本侵略军对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3月16日,新四军三师二十二团与大程集出扰之敌300余人交战于涟东县黄营。经过10小时的战斗,我军毙敌近百人,追敌10余里。这次战斗是敌人“扫荡”以来的第一次惨败。3月18日,敌人从北禄沟、佃湖等地纠集600多人,带着新式武器,沿废黄河西堤寻找我军作战,企图报复。我军二十二团在废黄河东侧的阜宁县单家港严阵以待。19日,敌与我军再次交火。在副团长童世明指挥下,我军连续击退日伪军三次进攻,击毙日军260余名,伪军80余名。下午4时,涟东日军数路赶来增援,战斗愈打愈烈。童世明当机立断,命令二营撤出战斗,向范家荡方向转移。他来到前沿阵地组织火力,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自己亲自断后,当他拆除一座木桥以断日军追路时,不幸头部中弹。两个警卫员立即把他背向范家荡,紧急抢救。但最终因伤势太重,途中童副团长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同年6月,阜宁县政府集资在单家港高庄村为单家港战斗牺牲的童世明等23位烈士建“烈士公墓”,于1943年6月1日举行公祭大会,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亲临祭奠,师长黄克诚题写挽联: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扶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流水,烽烟尚炽闻鼙鼓痛失忠良;在烈士陵园前牌坊上,镌刻一联。野漫荒烟埋忠骨,斜阳芳草吊忠魂。1944年底中共阜宁县委,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童世明烈士牺牲地单家港更名为世明港,改单家港小学为世明小学。 人物性格童世明幼年从未读过书,参加革命后,他虚心向有文化的同志学习,不久之后他便能阅读书报,撰写文章了。童世明参加并指挥过上百次战斗,负过四次伤,立下许多战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他时不时就同战士谈心,拉家常。童世明的右手因为负伤致残举不起来,但即使是这样,他还常和战士们一起打篮球,平时也经常下伙房,帮助炊事员拣菜,做饭,给战友们改善一下伙食。
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师长殷绍礼烈士殷绍礼(1913-1948),河南省新县长房古店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他积极投入家乡的土地革命斗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1948年3月18日, 在益林战斗中被敌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时年35岁。 人物事迹 ●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殷绍礼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因受“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诬陷,蒙冤被开除党籍,入狱做苦役,但殷绍礼并未灰心丧气,仍以革命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1936年夏,在反“围剿”斗争中,殷绍礼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诱降,殷绍礼坚守革命意志,在一年多时间里始终缄口不言,受尽折磨,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殷绍礼才被营救出狱。 “皖南事变”后,殷绍礼被任命为新四军2师5旅15团政治委员。师党委作出决定,撤销原部队对他的错误处分,多年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1943年10月,在五尖山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数次击退敌人一个营的强攻,阵地始终固若金汤。 ●1946年10月,殷绍礼调任华东野战军2纵队4师师长。1947年秋,部队转战山东,在胶河战役中歼灭红埠庄、郑家庄的全部守敌。 ●1948年3月,殷绍礼率4师在益林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殷绍礼亲临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5岁。4师指战员闻讯,无不悲痛。他们在阵地上庄严宣誓:“打下东圩子为师长报仇!”殷绍礼烈士当时安葬在芦蒲周门村境内。 ●19日3时,益林战役胜利结束,歼俘敌4000余人,3月24日,中共中央发来贺电。益林战役载入了《毛泽东选集》。 人物评价 在对敌作战中,殷绍礼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守必坚,攻必克,战必胜。为了纪念殷绍礼烈士,党和政府在1950年将他棺木迁葬于阜宁县芦蒲烈士陵园,与1946年在涟水保卫战牺牲华中野战军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烈士同年迁入合葬于主塔北侧,立碑永垂。
知恩图报,天经地义。阜宁县委县政府和阜宁百万人民为告慰英烈实施的慰烈工程是民心工程。历时三月余,将散葬在阜宁各乡镇的八百多名烈士集中移葬于阜宁、芦蒲、益林等烈士陵园,并立碑写传,以慰烈士忠魂,以利人们瞻仰,深得人心,众口皆碑。
前言即序厅 阜宁县历史悠久,古称黄浦,宋因“真武庙”现“兴国寺”故称庙湾,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县,因取“土阜民宁”之意,故名阜宁,境域阜明水秀、乡坊稠密、土地肥饶、民造福凑、崇文重教、尊道厚德。 然日寇入侵,虐骄纵横,国土沦陷,民惨遭蹂躏于水深火热之中。吾新四军雪国耻,前仆后继,在盐阜地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起,浴血奋战,所向披靡,被誉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铁军。 伟哉烈士,民族精英,歼彼寇仇,大功无痕,立馆颂之,一幅幅图片,一次次战斗,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无不彰显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立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今河清海晏,全城汤池,读铁军功勋,寻铁军足迹,传铁军精神,承铁军大业,追昔抚今,倍感盛世来之不易,我们要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
潮河战斗民国37年(1948),苏北兵团2纵队全歼国民党113旅,解放益林后,5月初,国民党83师对盐阜区进行报复性扫荡。苏北兵团11纵队和五分区独立旅,利用潮河天然屏障,在潮河东堤上挖战壕,筑工事,于迎水坡的芦苇丛中,每隔1丈挖1个单兵掩体,每名战士除武器外,还准备1把铁叉或钉耙,船只全部进港,严密封锁潮河,做好迎战准备,防线30多华里。5月12日,国民党83师由淮阴进犯益林。随后,兵分3路,向潮河进犯。一路向三官殿,一路向太平桥,一路向小河口。国民党军抵潮河西岸,抢群众木料、门板制成木伐数十个,准备渡河,并用机枪、步枪、大炮向河东作试探性射击,11纵队一枪未发,隐蔽待命。次日拂晓,83师以排、连、营为单位,乘30多个木伐,在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河。11纵队指战员待木伐渡至河心时,突然进行攻击。83师渡河部队进退不能,纷纷落水,伤亡惨重。其指挥官强令继续渡河。当接近东岸时,木伐搁浅,不得靠岸,土兵纷纷涉水抢岸。这时,掩体内的解放军战士飞身跃出,挥舞铁叉、钉耙向前杀去,国民党军未及登岸,就被歼灭,后国民党军连续组织多次强渡,均未得逞。两军隔河对峙。5月13日,83师改变战术,拉长战线,太平桥、小河口的国民党军绕过正面,对11纵队实行迁回包围。三官殿的国民党军实行强渡。三官殿对岸为11纵队1个连据守。该连击退国民党军5次强渡。国民党军集中炮火摧毁该连阵地工事,连长牺牲,指导员负伤。国民党军又组织100多个木伐,强渡潮河,突破三官殿阵地。14日拂晓,83师从三官殿进入公兴庄,11纵队因腹背受敌,乃主动撤出战斗。此战,历时3天3夜,国民党83师伤亡近1000人。11纵队牺牲数十人,烈土遗体安葬在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