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雨果·根斯巴克,我们通常能联想到的词条是:科幻。
1962 年,雨果创办《惊奇故事》,推动了科幻故事的兴起和发展,这第一本科幻小说的杂志便开启了科幻黄金时代。
《惊奇故事》里面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如今大部分科幻小说的原型,很多科幻小说的基础就是从这本杂志里获取灵感的。慢慢的,这类千奇百怪的想象发展起来,海底漫步、太空遨游都变成了现实。
雨果渐渐不满足只是在文字里写出想象,于是经常在家里捣鼓各种小玩意儿:把梳子和牙刷组装在一起,给镜子装上电池……他最有名的发明是一个电视眼镜,也就是最初的 VR 设备的原型。
有一天,雨果·根斯巴克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有一个和口袋差不多大小的袖珍电视可以随身携带,那真的是太棒啦!
大师都是行动派。他立刻发明出了一个电视眼镜。
这个电视眼镜有两个分别能架在眼镜上的屏幕,连接着阴阳两极的金属管,就像老电视的天线一样。
它重约 140 克,和眼镜一般大小。我们能在这个小盒子里看到立体的图像,也就是今天的 3D 电影。是不是有点今天说的 VR 眼镜的模样?
今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和现代科技结合。
除了交互式设计的 APP 设计越老越多,建筑空间设计也逐渐和VR结合,让用户更加直观地看到园林园艺、室内设计、室外设计的画面感,甚至连传统的绘画,也离不开“偷窥”、“网络”、“购物”这些和现代科技结合的词汇。
那么VR到底是什么呢?
从雨果·根斯巴克的电视眼镜到而今的 VR 头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限制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只能看到屏幕里的画面的机器。
但它又能为我们创造一个特别的视觉体验,为我们的文化所需带来了更多的展现方式。
自雨果·根斯巴克的电视眼镜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有人创建出了体验虚拟现实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三维动态视景的方式和用户行为的系统仿真,使使用者沉浸到 VR 里。
只是,那个时候图形处理和显示器分辨率非常低,甚至会灼伤我们的视网膜。
今年广美毕业展就有很多环境设计的作品需要参观者戴上 VR 头盔来体验,环境视觉随着参观者的头部动作摆动,出现不同的画面。
头在左右摆动的时候,画面随即也会往相应的方向展现。
画面是全息的、立体的,体验跟二维的平面和 3D 展现不一样。
以前参观者是第三视角,用 VR 之后,参观者会作为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加深了场景体验的程度。
身临在雪山铁索桥上,你敢走吗?
现在有很多电影作品,也可以用 VR 观看,比如《奇幻森林》、《刺客信条》等等,迪士尼还专门为 VR 做了一个应用。近期还要出 VR 版本的《绝命毒师》哦。
年初的时候我们用 VR 看过了王菲演唱会,现在我们也一样可以用 VR 看足球赛、篮球赛,甚至是一票难求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戏剧。
就连《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也可以戴上 VR 头盔,清楚地感受每一个细节。蒙娜丽莎嘴角的弧度,也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