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一篇名为《手机就能实现VR空间重建?如视VR正式开启全民VR时代》的文章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科技领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VR。
VR,离你还远吗?
绝大多数人很难想象什么是全民VR时代。VR的真实用途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对VR的需求点?
哪怕你的微信朋友圈里就有一位或多位VR领域的超级达人,他们经常转发关于VR的最新资讯,但只要你没有亲自接触过VR,你都会在朋友高谈阔论VR时,脑海里冒出一连串问号:VR到底是什么?游戏吗?
2016年,由于与VR(虚拟现实)有关的创业公司数量与融资案例激增,这一年也被称为“VR元年”。仅2016年上半年,国内VR行业就发生了38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15.4亿元。
彼时,业内对VR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创建出的一种虚拟世界,它由计算机软件和一些外部设备创造出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是VR空间重建的技术门槛还是用户使用的设备门槛都过高,加上用户体验的缺陷较大,画面流畅度、空间还原度,都难以达到“仿真”的效果,VR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场景里。正因如此,市场快速遇冷。VR,只是听上去很熟悉而已。
直到2018年,VR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居住服务领域,以完善的用户体验打通了空间重建与房产交易环节,VR才重新焕发起新的生机。
可自由行走的VR场景,栩栩如生的三维画面,配上文字、声音和三维动画,VR看房第一次让消费者在线上也能清晰观察到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立体了解房屋内部构造、家具搭配等等。
据统计找房的VR房源日均浏览量已高达316万次,可见消费者对VR的接受度与信任度。但即便如此,VR的空间重建,始终还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采集设备、采集技术的门槛始终都在。
究竟是什么,居然让VR的门槛消失,开启全民时代了?
如果想要拍摄一个房间的VR图像,需至少收集2-3个点位,整个过程用时5-6分钟,从渲染到出图,大约耗时1分钟,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出图速度较快。
若拍摄的场景较大或者在室外进行拍摄,则建议多拍几个点位,届时生成的点云模型也将更加直观。
相比于采用专业的采集设备进行拍摄,“手机拍VR”的功能将VR采集的准入门槛降低为“零”,不仅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与VR相关的更多可能性,还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记录
“我们最早做这个产品的初衷是想为用户提供更多空间分享的可能,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新方式,帮助用户做好某一线下空间的记忆留存,替代只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单一的图片、视频等拍摄方式。”
通过这一功能,所有用户、所有行业都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拍VR,轻松实现VR空间重构,通过VR来记录空间、记录生活。用户还可以在如视VR的app内,将自己的VR作品一键分享至微信生态,让VR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载体,赋予VR更大的应用可能。
低门槛的背后,是技术的一路狂奔
在以手机实现VR空间重建的强大功能的背后,离不开团队背后的研发实力。
团队汇集了一大批顶级技术专家,技术团队人数占如视团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70%。
以这项新产品为例,“手机拍VR”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单个图片到全景图片的无缝连接,是基于系统在对24个固定点位的图片自动采集后,借助AR-KIT位姿信息自动拼接成无缝自动拼接而成的全景图,看不到任何拼接痕迹,画面的畸变也非常小,效果远超目前绝大多数手机自带的全景拍照功能。
第二,基于对海量VR房源数据的深度学习,设计出了行业领先的神经网络。它能够借助“单目图像深度估算技术”实现对空间深度的精准判断,从而为二维空间图片赋予三维的“深度”,空间中可呈现对距离远近和方位的感知,让2D转3D成为可能。
第三,“手机拍VR”呈现的三维空间重构效果,在GAN、数据标注、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等技术上的硬实力,实现房屋内标志性物品、房屋结构俯视图的快速识别,为未来在家装、家居、会展等场景化应用带来可能。
技术的突破,来源于团队2年多来的持续沉淀。实际上,如视团队能够呈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不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更在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模式识别、数据压缩等多个领域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2018年上线以来,针对B端,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VR采集矩阵,其中涵盖了基于结构光采集技术的黎曼采集设备、基于激光采集技术的伽罗华采集设备,以及基于全景相机的如视Lite采集方案。
面向C端,除了最新上线的“手机拍VR”,它还推出了VR看房、VR带看、AI讲房等功能性产品,使VR在线上居住服务领域得到规模化落地。截至目前,如视VR已覆盖140多个城市,累计扫描重建VR房源超过400万套,用户使用VR看房累计超过6亿次。